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1050年任浙江鄞縣知縣期滿,回故鄉江西臨川,途經杭州時,登臨杭州西湖飛來峰,詩人有感而發,寫下這首七絕。
王安石到鄞縣就職后,進行了一些改革,具有積極的實干精神,受到百姓的歡迎,卻遭到守舊官吏們的阻撓反對。但此時王安石卻是不畏人言,敢于面對現實,積極斗爭,充滿治國之豪情,《登飛來峰》就是這種豪情之反映。
本詩的前兩句,極寫飛來峰之高險,高高的峰顛上又聳立著千尋塔。一尋是八尺,千尋是約數,言其高入云霄,似與天齊。惟其高,站在塔頂方可看清旭日從海中升起,千山萬壑盡收眼底,如登上泰山之巔看日出一樣壯觀。杜甫在《望岳》詩中寫道:“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勃朝氣,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作為的人所不可缺少的。同樣,王安石這兩句詩也很有氣魄,抒發了他登上飛來峰、極目遠眺時的豪情,表達出他對任職時小作改革的業跡滿意和歡愉的心情。
三、四句表現了詩人由登臨的歡愉心情進一步產生了改革政治的雄心壯志,希望有一天能得到皇帝的重用,施展他經世濟民的才能。浮云,是指的皇帝周圍反對改革的頑固守舊派,象征處境的險惡。古人往往以為白云是從山巒山穴中生出的,如“白云生處有人家”(杜枚)、“云無心以出岫”(陶淵明),山下人的視線往往被繚繞于山腰的白云遮住,看不見青天。詩人認為,站在高入天際的千尋塔上,浮云自然就遮不住視線了。所以寫道:“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古代愛國詩人,用“浮云遮日”這類詞語表達自己的政治見解不被皇帝采納,反受小人的陷害。如唐代詩人李白在受到楊國忠等人讒言、陷害,被迫離開長安時,悲憤的吟出:“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基調是低沉的。而王安石的這首詩卻是引亢高歌,表達出知難而進的堅定立場和信心。
中國古代詩人寫登山之詩甚多,當他們居高臨下,看到山川秀美,云煙滿眼,往往觸景生情,賦詩吟誦,或感喟自己懷才不遇,或抒發自己政治抱負不得施展的憤懣之情。表面上是超然于物外,其實是借縱情于山水以忘憂,內心蘊含著不平之慨。作為登臨吊古之作,王安石有著自己的風格特點,《登飛來峰》這首詩寫出了自己當時的獨特感受,心緒歡快,調子激越,把眼前的景物,自己的感受,和歷史的典故、前人的詩句,交織在一起,抒發了自己報國的情懷,施展抱負的宏愿決心,意旨尤為深遠。
上一篇:《登凌歊臺·唐·許渾》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登鸛鵲樓·唐·王之渙》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