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民歌·子夜四時歌·夏歌·其十四》原文與賞析
青荷蓋淥水,芙蓉葩紅鮮。郎見欲采我,我心欲懷蓮。
這是一首描寫男女愛情的民歌,共四句。
首二句寫景: “青荷蓋淥水,芙蓉葩紅鮮。”綠(青)色的荷葉覆蓋在清澈(淥)的水面上,盛開的荷花(即芙蓉葩)又紅又鮮嫩。詩的一開始便在讀者面前展現出一派清新而又生機勃勃的景象。這里有清澈的池水,有水面上碧綠的連成一片的荷葉,荷葉上挺立剛剛開放不久的紅色荷花,這種景象真夠迷人的了。如果沒有三、四兩句,只是這兩句也可以算作是一首優美動人的描寫荷花的寫景詩了。
三、四句,“郎見欲采我,我心欲懷蓮。”意思是,情郎見到我想要采摘我,我的心卻總是想著蓮花(指花葉齊全的整個蓮花)。在這里,抒情女主人公巧妙地把自己比作芙蓉葩(即荷花,蓮花)。在中國古詩中經常有用鮮花比喻美女的句子,如《古詩十九首》中的:“傷彼蕙蘭花,含英揚光輝,過時而不采,將隨秋草萎。”這是詩中的女子自比那即將盛開(含英)的 “蕙蘭花”,希望有人在它開放時來采摘(意即趁女子年輕時來向她求婚)。還有唐詩中有“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杜秋娘 《金縷衣》)這也是自喻為花的女子勸她所愛的情人在她長得如花似玉的青年時代向她求婚。這首民歌中,抒情女主人公把自己比作蓮花,蓮花象征純潔、高尚。戰國時期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所著《離騷》中有“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的詩句,而這位女子用作比喻自己的蓮花是又紅又鮮嫩,這就暗示她又嬌艷又年輕。她發現情郎要來與她親近,于是便向情人表示,我的心里也是總想著我所愛的人兒啊!第四句里的 “蓮”是同音雙關語,一方面指蓮花(根莖葉花全備的蓮花),一方面又與“憐”諧音,“憐”是愛的意思。在南朝樂府民歌中經常運用雙關語,這首民歌也不例外。
這首民歌的開頭二句的寫景,是兼具“興”而“比”的作用,既是先言荷花以引起所詠之內容,又用作詩中女主人公的喻體。比興手法在民歌中屢見不鮮,這首民歌也是運用比興手法較為成功的一例。再有,在這首民歌中,接連用 “青荷”,“芙蓉”,“蓮”三個稱謂不同的詞語,實際上都是指一種植物,作者這樣寫就顯得靈活而富于變化,給讀者以新鮮生動之感。三、四兩句又運用了修辭中的頂真格,上句最末一個字是“我”,下句第一個字也是“我”,把兩句緊緊地聯結起來,在意思上表達出 “我”與“郎”的親密無間,在形式上則使兩句詩形成嚴謹的結構。全詩的語言也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樸素、自然,讀來瑯瑯上口。
上一篇:《魏晉南北朝民歌·子夜四時歌·秋歌·其十六》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魏晉南北朝民歌·讀曲歌(選七首)·其四》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