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民歌·子夜四時歌·秋歌·其十六》原文與賞析
白露朝夕生,秋風凄長夜。憶郎須寒服,乘月搗白素。
“自古逢秋悲寂寥”,特別是 “塞客衣單”,尤使 “孀閨淚盡”(鐘嶸《詩品序》)。因此,自古迄今,有許多詩人抒寫閨中思婦在秋天到來之際為遠行在外的丈夫縫制寒衣的動人情景。這首民歌所寫的就是這方面的內容。
首二句,點明季節。一早一晚天氣涼了,于是便在 “朝夕”出現露水。梁朝江淹在 《別賦》中說: “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珪,明月白露,光陰往來,與子之別,思心徘徊。”見到秋天 “如珠”的白露,是頗能觸動 “離人心上秋(愁)”的。在漫漫長夜里,蕭瑟的秋風吹來,更增加了秋天的凄涼氣氛。“凄”在詩中是作動詞用,有使凄涼的意思。“白露”,“秋風”,“長夜”是秋天的特有景象,同時也點了 “秋歌”的題,而一個 “凄”字,則一方面渲染出秋日的凄涼,同時也為下面的由寫景轉到抒情張本,因為 “凄”既可表現景物的凄涼,也可表達人物感情的悲凄。
三、四兩句,寫閨中思婦的思想感情和行為動作。憶,想念,想到。須,通 “需”,需要。秋天到了 ,這個日夜思念出門在外的丈夫的思婦,首先想到的就是丈夫需要穿寒衣了,要換季了,于是她便急忙給丈夫趕制寒衣,“搗白素”,即把織好的白布,鋪在平滑的砧板上,用兩條木棒把它敲平,以便縫制衣服。這位思婦為了趕制寒衣,不但白天加緊紡紗織布,晚上還要在月光下 “搗白素”,這一夜以繼日趕制寒衣的行動描寫,深刻地表現了思婦對丈夫的無限關心、體貼之情。在交通工具不發達的古代,由于“道路阻且長”,書信,特別是衣物的郵傳都是很費力的,是需要很長時間的。因此古代婦女經常發出“寒到君邊衣到無”一類充滿深情的疑問。這首民歌中的思婦之所以要 “乘月搗白素”,也是為了趕快把寒衣做好,然后及時地 “持寄與行人”,以便遠行在外的丈夫能在寒風吹來時及時穿上她親手縫制的寒衣。
全詩共四句,卻寫得有景有情,有行為動作,給讀者以生動形象的感受。中國古代民歌不單是中國文學的寶庫,也是中國文學的沃土。自南北朝迄明清,歷代詩人都學習民歌從事詩歌創作,如唐朝大詩人李白的組詩《子夜吳歌》,其中寫道: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明朝驛使發,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針冷,那堪把剪刀。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從中不難看出這些詩句是接受了 《子夜秋歌》的影響寫成的。
上一篇:《魏晉南北朝民歌·子夜四時歌·夏歌·其十七》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魏晉南北朝民歌·子夜四時歌·夏歌·其十四》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