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楊奐
宿鳥歸飛盡,浮云薄暮開。
淮山青數(shù)點,不肯過江來。
這首五絕是一首題詠詩。江州庾樓在今江西九江市,為東晉大臣庾亮任江州刺史時所建,“后濱大江,其磯石突出江干”,又稱“庾公樓”。由于庾亮特殊的身份、遭遇與此樓的地理位置,成了后代文人登臨題詠之所。楊奐此詩選擇了一個不同尋常的角度——暮景,來表達自己登樓時的人生領(lǐng)悟。
這是一首境界闊大的山水詩。前兩句寫薄暮黃昏登樓所見之景:遠飛的鳥一批又一批地飛歸故林。隨著夜幕的降臨,遠眺視野中漸漸消失歸鳥的蹤跡,漫漫長天,惟見遠處浮云點點,融進了暮靄冥濛之間。后兩句寫自己對遠處景色的主體感認,盡管夕陽西下,歸鳥飛盡,煙霧凄迷,空曠寂寞,但隔江望去,淮河流域青山依依,渺渺可辨。作者凝思之際,頓悟生物、自然之真諦,那點點青山,決非飛鳥、浮云可比,它有它的“志節(jié)”與造化,不會因時間更替、晨陽夕陰而“見異思遷”的,它不僅“不肯”過江而來,而且立足大地,終身不易。大自然就是這樣“造就”了豐富的令人回味的境界:有靈性的鳥類是歸去匆匆,而沒有“情感”的山卻總是巋然不動,始終如一。
這是一首寄托人生遭際的哲理詩。作者題詠的地點、對象是“獨特”的,但采用的句式、詞組以至于各種意象,卻具有普遍意義。前兩句使我們很快想到李白《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從“鳥”與“云”之相對,再想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末句的句式亦使我們想到李清照《絕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而“淮山青數(shù)點”,也把我們的思路引到了以淮河為界的屈辱的南宋時代。再對照楊奐的生平遭際,我們就可以對此詩作出一種深層的理解。作者由金入元,受隱逸之風(fēng)影響亦隱居鄉(xiāng)間多年,以“講學(xué)授徒”為生。后因耶律楚材薦舉方才出任河南廉訪使,但十年后依然辭官家居。因此,我們以為此詩作于為官期間,作者與眾多的文人一樣,希望過一種自由、隱居生活,所以發(fā)出“歸鳥”、“浮云”之慨,孔子說過,“富貴于我如浮云”,進取仕宦,怎如歸飛故園、嘯傲山林?后兩句更是作者志節(jié)、操守、人格的象征性表述,即使出仕為官,也不能改變那青山般的志節(jié),而因時變化,隨波逐流。
至此我們方悟,楊奐此詩表面上是寫山水自然,各出天籟,不可移易;實際上是借景言理,表述自己的人生出處與人格理想,亦如自然界萬事萬物的客觀存在一般,決無隨便改換之理。由此可見,風(fēng)光旖旎別致的暮色山水圖,別有一番人生思考寄托感悟其間。近人王文濡似乎早就有一種感受,“淮山二句,似有寄托”(《宋元明詩評注讀本》),的確如此。
上一篇:《題梅·[元]貢性之》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題畫竹·[清]鄭燮》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