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貢性之
平生心事許誰知,不是梅花不賦詩。
莫向西湖踏殘雪,東風多在向陽枝。
作者貢性之,生卒年和身世都不很清楚,只知道他是安徽宣城人,生活于元末明初。由于是元朝后期政績顯著的高級官吏貢師泰的侄兒,他在元末曾做過小官。明王朝建立后,有人向朱元璋推薦他,他避居山陰(現在浙江紹興)。在明朝做官的本家兄弟想在南京或宣城為他安排個終老的住處,他都謝絕了。最后就病逝于山陰。
我們從關于他零星材料的了解,可以看到他是個并不熱衷于富貴而又很有個性、頗不隨和的人物。
首句“平生心事許誰知”,宣稱他的思想傾向、生活追求不但不為同時代的人所了解,而且也不愿讓同時代的人來了解。
話雖說得這樣絕對,但次句“不是梅花不賦詩”,還是透露了有關他性格的一些消息,即使不是全部的話。
梅花自古以來就被孤高的詩人認作知己,他們歌詠梅花也就是歌詠自己的品質。北宋隱逸詩人林逋贊嘆梅花“澄鮮只共鄰僧惜,冷落猶嫌俗客看”(《山園小梅》);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欣賞梅花“冷落合教閑處著,清癯難遣俗人看”(《梅花》);宋末以身殉國的謝枋得對梅花更是傾倒備至,為它唱出了同類詩中的最強音:“十年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武夷山中》)。在這首七絕中,貢性之斬釘截鐵地宣稱“不是梅花不賦詩”,不正是表現了對梅花孤高品質的嘉許與鐘愛么?不也正是表示了對自己孤高品質的肯定與堅持么?
后兩句進一步寫出了詩人對梅花情有獨鐘。由于愛梅,當然盼望盡早看到它的倩影,不能等到雪將消融的時候,所以說:“莫向西湖踏殘雪”。但是,去早了,天寒地凍,梅還沒有盛開怎么辦?不用擔心,“東風多在向陽枝”,那兒由于溫度高一些,花期定會早一點。感情如此熱切,觀察如此入微,真有些令人驚異。但想到作者“不是梅花不賦詩”,亦即除了梅花都不愛的癖好,就又覺得是很自然的了。
這首詩在作者主觀上也許只是通過詠梅來發抒自己的隱逸之情,但在客觀上也告訴人們:花期早遲,取決于生長的環境,而愛花的人能否比一般人更早觀賞到花,則取決于人對花的認識;事情成敗,受制于有關的條件,而能否比一般人有更大的機會取得成功,則取決于人對事物的認識。這已經超出了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范圍了,但“作者未必然,讀者何必不然”(清譚獻《詞辨評》)。作為讀者,我們似乎不妨有自己的領會。
上一篇:《題旅店·[清]王九齡》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題江州庾樓·[元]楊奐》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