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呂本中
萬事多翻覆,蕭蘭不辨真。
汝為誤國賊,我作破家人。
求飽羹無糝,澆愁爵有塵。
往來梁上燕,相顧卻情親。
詩題中“兵亂”,即指靖康之變。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占汴京,翌年春虜徽、欽二宗北去,北宋滅亡。呂本中這組詩就是反映這次大動蕩后的宋朝景象的,詩中表現(xiàn)了滿腔亡國之恨和切膚之痛,表現(xiàn)了一個愛國志士對昏庸無能的統(tǒng)治者的無畏的控訴,和對禍國殃民的賣國賊的切齒痛恨。這里錄的是組詩第二首。
這首詩寫作者在大亂之后回到遭劫掠的汴梁的情景。面對眼前一派破敗的景象,詩人禁不住要痛罵誤國害民的賣國賊。如今,國已破,家已亡,往日美麗繁華的諾大故都竟無半點聊以容身的清凈之地。饑餐渴飲,食不飽腹,酒不澆愁,怎樣才能使這顆已與家園俱裂的心得到慰藉呢?那只顧相攜尋歡作樂的梁上之燕,難道竟能無知無痛,全不知這國恥尚未雪、國賊尚未除?這里,詩人痛心疾首,化用劉禹錫《烏衣巷》詩句“舊時王謝堂前燕”,以梁上燕暗指那些麻木不仁的貴族豪門,指斥他們在創(chuàng)痕累累的亡國之都仍能終日驕奢淫逸,享樂如舊的丑態(tài)。
然而,痛定思痛,詩人深知:那漠然無知的“梁上之燕”,充其量不過是大千世界的粒粒纖塵,而掌握國家、人民生殺存亡之機的,是一國之君,一朝之臣,他們的無知才是真可痛心、真正不可饒恕的!誤國之賊固然可恨、破家之人固然可悲、風餐露宿固然不幸、梁燕無知固然可憐……萬千怨恨,只恨那些賢愚不辨、忠奸不分的一朝君臣!作者將這兩句詩置于句首,一箭中的,一針見血,毫不留情地揭示了這場劫難的根由。句中“蕭蘭”之喻,始于屈原。正如王逸在《楚辭章句》中所言:“依詩取興,引類譬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 。”屈子詩中常有蘭蕙椒桂比配君子,蕭艾糞壤以喻小人。呂本中這里,以與當年的屈原一樣的膽魄,將犀利的鋒芒指向最高統(tǒng)治者了。由屈子到呂氏,萬代翻覆,多少劫難,無不是因為“蕭蘭不辨”!詩人從現(xiàn)實的沉痛教訓(xùn)中,抽繹出一個普遍性的規(guī)律:天下萬事,浮沉成敗,多在真?zhèn)沃妗km然,作者對歷史的總結(jié)未免失之偏頗,但他畢竟是在深入地剖析歷史、現(xiàn)實的基礎(chǔ)上得出的,故僅就此一端而言,終不失其深刻的認識價值。
既使數(shù)百年后的今天,真?zhèn)沃妗⑹捥m之分,不也仍是處理各類關(guān)系時不可不慎的嗎?小自立身行事,大至治國安邦,如果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明辨是非,往往或招致個人的悲劇,或?qū)е鲁镣瓷罹薜膰颐褡逯!?
上一篇:《八月十六日玩月·[宋]孔平仲》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再次韻寄子由(其二)·[宋]黃庭堅》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