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維楨《斗雞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元]楊維楨
兩雄勇銳夸匹敵,老距當場利如戟。氄毳毰毸蝟刺張,怒咽磈礧嗔睛碧。劍心一動碎花冠,口血相污膠采翼。何當罷斗作啼聲,埭上梨花春露滴。
斗雞是我國一種非常古老的娛樂游戲活動。春秋戰國時就有斗雞娛樂的記載:“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斗雞走犬。”(《戰國策·齊策一》)漢唐時期,斗雞之風更盛。上至皇宮御園,下到庶民百姓,養雞、斗雞成了一種普遍的風氣。據唐代傳奇作家陳鴻記載:“玄宗在藩邸時,樂民間清明節斗雞戲。及即位,治雞坊與兩宮間?!?《東域父老傳》)那個善于馴養斗雞的市井小兒賈昌,一時身價百倍,成了炙手可熱的人物,被稱為“神雞童”。玄宗還讓梨園弟子潘大同將女兒嫁給他,受寵幸將近四十年。在我國古代詩人的作品中,頗有幾首寫斗雞的名篇。曹植的《斗雞篇》,唐代杜淹的《詠寒食斗雞應秦王教》都曾廣為傳頌。楊維禎的《斗雞行》雖不如上述兩詩那樣有名,但寫得更加精煉集中,確實是一篇令人喜愛的樂府詩。
在詩人的筆下,斗雞的形象被描繪得極為生動。 “兩雄勇銳夸匹敵?!薄捌场笔菍Φ?、相當之意。詩一開頭,就把兩雄相峙,各逞勇銳,桀傲自恃,目空一切,藐視對方的斗雞推到了讀者面前。接著詳細描寫斗雞在開戰前那種聚集力量熱血沸騰,怒不可遏的勇武氣勢。詩從“老距”、“氄毳”、“嗔晴”三個方面著筆,可謂抓住了斗雞的特點?!熬唷笔切垭u足后突出的尖骨。是斗雞相斗時的主要武器之一(另一主要武器是喙)。當場臨戰,鋒利如戟。 “氄毳” (yong cui)是鳥獸身上的細毛:“氆氌”(pei sai)形容鳥類羽毛張開的樣子。 “磈礧”(kui lei)也寫作“磈磊”,指眾石高低不平。比喻郁積胸中的不平之氣; “嗔晴”,憤怒的眼睛。斗雞一見到對手,馬上便進入了臨戰前的興奮狀態,它咯咯地叫著,脖脛上的羽毛全部張開,圓如車輪,硬如鋼針,一根根挺拔直豎,就象刺猬身上的硬刺一般。它逼視著對方,眼珠子都發綠了,強咽下怒火,在場地上逡巡著,并且提高了百倍的警惕,以便尋找襲擊對方、保衛自己最好的契機。在詩人筆下,臨戰前的斗雞,多么象出征前的將軍和義無反顧的斗士。在它的身上,閃耀著英雄主義的光輝,體現了一種崇高美。
“劍心一動碎花冠,口血相污膠采翼”。這兩句寫出了斗雞相斗的激烈和殘酷。 “劍心”指雞舌,因其形如劍,故稱。兩雞相斗,舉喙狠喙,猶如利劍。一霎時,那漂亮的花冠便破碎狼藉;連那漂亮美麗的彩色翅膀和羽毛,也已被鮮血污染,斑斑點點,狼狽得不成樣子了。筆者曾有在斗雞場觀陣的經歷,多次看到,二雞相斗數十、百余合之后,便冠碎毛脫,血肉模糊,氣喘吁吁,翅尾下垂,甚至仆倒在地而難以站起,煞是可憐。但它們不逃跑,不求饒,不服輸,表現出一種威武不屈、視死如歸、大義凜然的崇高氣節。這確實又十分令人感動。東維子這兩句詩,正寫出了這種悲壯美。
“何當斗罷作啼聲,埭上梨花春露滴”?!昂萎敗?,何時能夠;“埭”,堵水的土堤。詩人發問:斗雞什么時候才能不再參與爭斗,而是在美好的煦的春光里,站在村頭的護村堤上,引吭高歌?周圍梨花如雪,含春帶露。這是多么喜人的畫面,和平、寧靜、美好。與血戰惡斗,恰成鮮明的反差。可以說這是詩人希望斗雞能改變自己的生活和命運的良好祝愿;也可以說是他厭惡戰爭傾慕和平生活的崇高理想。
此詩采用傳統題材,運用細致描寫,既塑造了斗雞的形象,又抒發了詩人的感受。可謂形神兼得,蘊涵豐富,與曹植的《斗雞篇》等各作相比,是毫無遜色的。
上一篇:陳師道《放歌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申涵光《春雪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