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郭震
君不見昆吾鐵冶飛炎煙,紅光紫氣俱赫然。
良工鍛煉凡幾年,鑄得寶劍名龍泉。
龍泉顏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嘆奇絕。
琉璃玉匣吐蓮花,錯鏤金環(huán)映明月。
正逢天下無風塵,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綠龜鱗。
非直結交游俠子,亦曾親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棄捐,零落飄淪古獄邊?
雖復塵埋無所用,猶能夜夜氣沖天。
郭震(656—713),字元振,魏州貴鄉(xiāng)(今河北大名附近)人。咸亨進士,后任涼州都督,隴右諸軍大使。神龍中遷安西大都護。先天元年(712)任朔方軍大總管。次年因事流新州,旋又起為饒州司馬,病死途中。《全唐詩》錄存其詩十八首。
這是一首流傳甚廣的詠物言志詩。相傳是郭震早年任通泉縣尉時受武則天召見時所寫。武則天讀后大加贊賞,命人抄寫數(shù)十篇,分送李嶠、閻朝隱等學士觀看,可見該詩的手筆不凡。
古劍,指的是古代的龍泉寶劍。龍泉劍本名“龍淵”。唐高祖名淵,唐人為了避諱,改為龍泉,后人一直沿用。相傳春秋時楚王令吳國劍工干將和越國歐冶子為其鑄劍,他們用昆吾山的礦石,冶煉成鐵,制成了光如水晶、切玉象切泥的寶劍。但此劍后來失落埋沒在豐城(今江西省)的一個古牢獄的廢墟下,直到晉朝宰相張華夜觀天象,發(fā)現(xiàn)在斗宿、牛宿之間有紫氣上沖于天,便問望氣人雷煥,從而知道這乃是寶劍放射的精光。張華遂薦雷煥為豐城令,雷煥到任后,在監(jiān)獄屋基下掘得寶劍,這才使龍泉寶劍出頭露面。郭震在詩中借用這個傳說,先寫古劍之可貴,后嘆其埋沒,并指出雖然這樣,但仍然是紫氣沖天,以此作喻說明能人賢士雖然一時不被朝廷重用,但還是力求見遇以有所作為。實際上詩人是在詠物中詠懷,寄托著自己的理想與抱負。通覽全詩,我們可領受到哲理教益:人才是不應該埋沒的,盡管不見重于時,然而一旦見用,則會成為杰出的人物,在治國安邦中發(fā)揮舉足輕重的作用。郭震就是如此,后來他得到武則天的賞識,戍守邊境,立下了汗馬功勞,到中宗時出任宰相,為國家做了許多有益的事情。
君不見,是古樂府詩用在篇首或篇中的成語。這以下的八句詩,借鑄劍的千錘百煉比喻人才的英俊靈秀,非同凡俗:入目而來的是昆吾山冶鐵的工場,煉鐵爐旁,熱浪升騰,光焰四射,火光紫氣交相輝映。經(jīng)過良工巧匠幾年的鍛造,終于制成了名為龍泉的寶劍。這寶劍的顏色雪白閃亮,連鑄劍的人看了也驚嘆它奇妙無比。接下去兩句詩,以對寶劍形制裝飾的贊美,比喻人才的儀表堂堂,素質獨異:劍匣用琉璃和玉嵌鑲,劍鋒光澤有如蓮花般鮮麗奪目,劍柄上雕刻的金環(huán)也奇彩煥發(fā)地映照日月。詩人把寶劍的形、質寫足寫透,形為寫物,實為述懷,為抒發(fā)懷才不遇的感慨作好了鋪墊,所以蕩筆開去:“正逢天下無風塵,幸得周防君子身。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綠龜鱗。非直結交游俠子,亦曾親近英雄人。”在天下太平、沒有戰(zhàn)事發(fā)生的年代,寶劍無用武之地,但仍為君子佩用,亦助英雄行俠,以此比喻賢才的操守端正,行為俠義。寶劍的光彩幽暗而不鮮明,上面刻有龜文龍藻的花紋,這樣好的利器在和平時期不如戰(zhàn)爭時期顯得大派用場,似有減色,但終究它在任何時期必不可少。這就像能人賢士不管在什么情況下都會去施展才干一樣。可是“何言中路遭棄捐,零落飄淪古獄邊”,寶劍卻遭到拋棄,淪落在牢獄的屋基下面,這等于是在說好端端的人才被棄落一邊不去任用。寶劍畢竟是個“寶”,“雖復塵埋無所用,猶能夜夜氣沖天”,它被土掩塵封,但照樣是讓一道紫氣直沖夜空,比作人才哪怕再被埋沒,都不可能把才氣磨滅。這里,用上述四句詩煞住通篇,是詩人一吐心中不平之氣,表達著自己的深衷曲意:一是世上并非沒有人才;二是有人才卻被埋沒未用;三是要去挖掘人才;四是人才不甘淪落,渴望為世所重。“古人意中有不得不言之隱,借有韻語以傳之。或慷慨吐臆,或沉結含悽,長言短歌,俱成絕調”(沈德潛:《說詩晬語》),郭震寫這首詩,可看作是夫子自道,托物言志,以寶劍自況,勸誡當朝統(tǒng)治者珍惜與發(fā)現(xiàn)像他這樣身處下層的人才,這對受到壓抑的士子們來說,莫不感奮!
《古劍篇》,發(fā)出了重視人才的心聲,議論精到,哲理昭昭,詩人是多么希望社會上不要出現(xiàn)“時人不識凌云木”(杜荀鶴《小松》)的現(xiàn)象啊!在封建社會里,詩人敢于面對至高無上的皇帝寫出這種寓意顯豁的諫言,的確是難能可貴的。
上一篇:《又酬傅處士次韻(其二)·[清]顧炎武》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古柏行·[唐]杜甫》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