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唐宋五代詞·牛嶠·西溪子》牛 嶠
牛 嶠
捍撥雙盤金鳳①。蟬鬢玉釵搖動②。畫堂前,人不語,弦解語③。彈到昭君怨處④。翠蛾愁⑤。不抬頭。
注釋 ①捍撥:彈奏琵琶時用來撥動弦索的拔片。雙盤金鳳:是指琵琶上的裝飾物。②蟬鬢:唐代流行的一種發式,鬢發梳理得如蟬翼,故名。③弦:琴弦。解:理解,解得,懂得。④昭君怨處:用王昭君出嫁匈奴,彈奏琵琶的典故,典出《漢書·《匈奴傳》《后漢書·南匈奴傳》。杜甫《詠懷古跡》(其三):“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⑤翠蛾:女子的蛾眉,這里代指詞作中的女主人公。
鑒賞 牛嶠的這首《西溪子》,和他抒寫閨怨春思的詞有很大不同,并沒有用具有代表性的閨房之物來表現閨情女子的喜怒哀樂,也未明確點出所要傳達的情感,只是借助于一個獨特的場景,在單純的描述中營造了無盡的想象空間,是其詞作中較為獨特的作品。
上片開頭便作直接的描述:“捍撥雙盤金鳳。”“捍撥”是指彈奏琵琶用的撥子。因其質地堅實,故稱。張籍《宮詞》有“黃金捍撥紫檀槽,弦索初張調更高”之句。其后的“雙盤金鳳”則能使人想象到琵琶的精美,女子全神貫注地彈奏琵琶時“蟬鬢玉釵搖動”,精美的樂器再配上搖曳生姿的佳人,本身就是一幅賞心悅目的美景,而且仿佛可以使人看到彈奏者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其身心的投入而產生與樂曲所要訴說的情愫的共鳴,這種旁人無法探究的共鳴可以從女子投入的狀態中知曉一二,同時,從這種神情蕩漾的姿態也可以想見女子技法的嫻熟及對于樂曲情感靈活自如的把握。“畫堂前,人不語,弦解語”短短九個字便明確地傳達了樂曲在聽眾當中所造成的震撼,他們被曲子里所包蘊的情感征服了,內心的震撼難以用語言表達,故而只能以“人不語”的靜悄悄來映襯令人觸動的“弦解語”。這和白居易《琵琶行》“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描寫異曲同工,都以靜態場景襯托人物內心的洶涌澎湃,將“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韻味演繹得淋漓盡致。雖然與鐘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故事相提并論略有夸張,但是樂曲觸動人心,從而實現情感交流的方式和效果是一致的,使人不會再有類似于宋岳飛《小重山》“知音少,弦斷有誰聽”中的那種無人理解的落寞情緒。
琵琶仕女圖【清】 華嵒
對于聆聽者的癡狂,彈奏者似乎并未注意到,也不愿顧及這些外在的形式。她所追求的只是傾注于內心的真摯表達,她的心神已經在樂曲中跟隨情感而去,“彈到昭君怨處”,太多的感慨,使得她不得不沉浸其中。女子的經歷無從知曉,或許她也有和昭君相同的處境,或許只是由此而想到自身的境況有了深刻的觸動,故而在這樣的投入之中,她切實地感受到了濃烈的不可抑制的“翠蛾愁”,以至于不愿“抬頭”。
這首詞,在短短幾十字中包含了演奏的各個方面,并且通過一系列的側面描寫,把演奏者高超的琵琶技藝烘托出來,正如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評》所評:“短句頗不易作。此作字字得當,有意有筆,能品也。”(張佩)
集評 清·沈雄:“陸游云:牛嶠《定西蕃》為塞下曲,《望江怨》為閨中曲,是盛唐遺音。及讀其‘翠娥愁,不抬頭’……則又刻細似晚唐矣。”(《古今詞話·詞評》卷上)
鏈接 《西溪子》詞牌。《西溪子》,原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為詞調,此調首見于牛嶠的這首作品。單調三十三字,四仄韻,一疊韻兩平韻。
上一篇:《兩宋詞·王埜·西河》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李之儀·謝池春》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