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顧炎武
愁聽關塞遍吹笳,不見中原有戰車。
三戶已亡熊繹國,一成猶啟少康家。
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
待得漢廷明詔近,五湖同覓釣魚槎。
這是顧炎武與友人酬答之作。顧炎武為“復社”重要成員。清兵南下后,他曾參加家鄉昆山及嘉定一帶的人民抗清起義。失敗后,十謁明陵,遍游華北,尤致力于邊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糾合同道,不忘興復。此詩以一“愁”字總領全篇,亦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笳,胡笳,西北少數民族的樂器。戰車,相傳名將戚繼光以車騎合練,創戰車陣。首二句寫胡兵“遍”壓邊關而中原疏于戰備,故亡國的結局是必然的。總結出以妥協求和平則和平亡的慘痛教訓。次二句則用了兩個典故。“熊繹”為周代楚國的始祖,“熊繹國”即楚國,建都丹陽(今湖北秭歸東南),后為秦將王翦、蒙恬所滅。三戶,幾戶人家,人少之意。《史記·項羽本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意思是說,楚人痛恨秦國,雖然人少,但同仇敵愾,足以亡秦。“少康”是夏代中興的國君。一成,田地面積,古人以占方十里為一成。相傳魯哀公元年,夏生內亂,少康父被殺于二斟,其妻自竇逃出,歸于有仍,生少康。后少康逃到有虞國避難。有虞國君將兩個女兒嫁給他,給他“田一成,眾一旅”。少康“能布其德,而兆其謀,以收夏眾,撫其官職,遂滅過、戈,復禹之績”。(《左傳》)這兩句的意思是,楚雖為秦所滅,然亡秦之志不減;少康只憑借“一成”之地,卻使夏室得以復興。正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表明了自己反清復明的堅定意志和必勝信念。“蒼龍”二句,則以形象的語言,深沉的筆觸,表白了自己拼有生之年,盡全副精力,矢志不渝,振興明室,驅除韃虜,以雪國恥的一腔報國熱忱。最后兩句則是對前景的展望。“漢廷”以漢代明。明,圣明。五湖,即太湖。因太湖周五百里,占五州縣境界,故曰五湖。顧炎武為江蘇昆山人,住距太湖不遠。“釣魚槎”用段成己詩意“擬把余生釣江海,為煩嚴子借魚槎”。這里“嚴子”指東漢嚴光嚴子陵,他是劉秀的同學。劉秀即位后,他多次辭官不就,后隱居富春江畔,留有“嚴子陵釣魚臺”古跡。槎,竹筏或木筏。這兩句是說,等到圣上下旨、清滅明興,國泰民安之時,你我則不必去邀功請賞,一起回到家鄉,泛舟湖上,學那嚴子陵與釣桿為伴,共敘友情,安享余年吧,表明自己只求報國,不謀私利的坦蕩胸懷。但“待得漢廷明詔近”畢竟只是美好的想象,它替代不了嚴峻的現實,反而益加襯托出沉郁和悲涼的氛圍,回到“愁”的基調上去了。
“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亦是頗含哲理的名句。“蒼龍”、“老樹”均垂垂老矣,“日暮”、“春深”均不當其時,但龍行雨,樹開花是其本份職守,雖體弱力虧,亦不忘司其本職,即令繼日暮而來的暗夜掩蓋了施雨的恩舉,不使昭示陽光之下,接春深而至的秋寒將無情地摧殘滿樹鮮花,不讓其笑傲枝頭。即令如此,龍仍要行雨,樹還要開花,直到用盡自己的全部氣力,付出自己的全部心血,生命不息,奮斗不止,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是何等可貴的拼搏精神!它植根于老者的睿智和對人生的深刻洞察力之上。因為,他們知道,日暮行雨,縱被黑夜遮掩,總將恩澤四方;春深著花,雖即落英繽紛,卻能化作花泥,滋育新蕾。死,也要死在自己的崗位上,竭盡職守,讓生命發出奪目的光芒!正是在這拼力的最后一搏中,他們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價值之所在。這,難道不值得人們為之深思,為之感奮嗎?
在清政府的嚴酷統治下,顧炎武縱有滿腔怨憤,也不能在詩中直抒胸臆。他只能用曲筆形式,暗示的方法,委婉地傳達出自己的心聲。表現在這首詩中,就是大量運用了各種典故,用得活巧,起到了擴充內涵,增強表現力的作用。明眼人讀它,自會心有靈犀一點通,心儀神許,不言自明的。如“三戶已滅熊繹國”,從字面上看,只能解作楚因人少力弱而被消滅。若知其出典“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就可以悟得詩人其實要告訴人們的是他復國之心不滅的頑強意志。再聯想到此典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就可以更深一層地體味到詩人對反清復明大業必成的堅強信念。字面上的消極含義,借助巧用典故,卻獲得了截然相反的積極意義,不能不令人佩服作者的詩藝精湛,詩思機敏過人。
上一篇:《南園(其六)·[唐]李賀》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古劍篇·[唐]郭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