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盧仝
昨日之日不可追,今日之日須臾期。
如此如此復如此,壯心死盡生鬢絲。
秋風落葉客腸斷,不辦斗酒開愁眉。
賢名圣行甚辛苦,周公孔子徒自欺。
慨嘆韶華易逝、青春難駐,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傳統題材。自《詩經》、《楚辭》以降,許多詩人都雅好這一題材,創作了許多傳世的名作。但是,這些詩人的慨嘆大都是與“功業未建”的現實境遇聯系在一起的;換言之,他們的時間憂患意識是與現實功利的失落相互引發、相互生成的。在這方面,被前人譽為“驚心動魄,一字千金”的東漢文人的古詩十九首很有代表性。他們發現“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塵”,便想“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今日良宴會》);他們感到人生“奄忽隨物化”,便“榮名以為寶”(《回車駕言邁》),而不愿“守窮賤,轗軻長苦辛”。而“慷慨悲涼”的建安文學實際上也表達了身處動亂時世中的文人對建功立業的渴望。他們正因為功業未建,所以才感慨節序如流,所以才慷慨,所以才悲涼。這種與現實功利緊密聯系的時間憂患意識,固然反映了中國文人積極入世的實用理性精神,但是,這種源于現實功利的時間意識,如果不能實現對現實的超越,那就容易導致對哲學意義上的時間本體與生命本身的沉思的忽視——因為現實與哲學本來就不是一回事,它們之間還隔著一層。誠然,對于特定的詩人來說,功成名就也未必不能視作其人生價值的實現;但是,如果僅僅限于此,那么,他們基于其上的時間感慨也就失去了它的哲學意義。只有當人們超越于特定的功利情結,而將時間作為生命的表象(生命本身就是一個有一定長度的時間)進行形而上的沉思時,這才具有其哲學意味。盧仝的這首《嘆咋日》恰恰在這一點上表現出了較強的哲理意義。他在少室山隱居多年,雖家境貧寒,卻絕意仕進;曾被征為諫議,他卻執意不就。詩人的這一獨特的人生態度說明了他的隱居決不是王維式的身在終南、心在朝廷式的暫時棲身;而他的這首詩也就同王維的《輞川集》中的有些詩歌迥異其趣了。
詩篇以“昨日之日不可追,今日之日須臾期”領起,說明時光如流,如白駒過隙須臾即逝——昨日已為昨日,今日亦將成為昨日。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切都已過去,一切都過去;今日的壯心在無情的時光流逝中逐個成為昨日的夢幻,消磨殆盡,不留痕跡;于不知不覺中,青絲已變成白發。在這里,昨日與今日的聯系是以壯志的死盡與發色的變化為紐帶的。在這一點上,詩人似乎在機械地復述著前人詩歌中的命題,運用著前人已用濫了的意象,沒有多少新意可言。且慢!第三聯“秋風落葉客腸斷,不辦斗酒開愁眉”對上面二聯的內容作了有力的反撥,于反撥中見出了新意,于峰回路轉中頓生境界。面對“秋風落葉”的凄慘蕭瑟的景象,對于客居他鄉、獨為異客的游子自然是肝腸寸斷、悲從中來。按照程式化的寫法(亦即按照通常的定形化的人生態度),寄人籬下的游客本來應該對酒悲歌——或發思鄉戀人之幽情,或生功業未建之慨嘆。但是,詩人卻偏偏“不辦斗酒開愁眉”。這并不是說詩人不想消解心中的郁結與悲愁,一展愉悅的笑顏。而是說這“愁”根本就不是“斗酒”所能消歇的。那么,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愁”呢?如果是功業未建、賢名未立的話,那么詩人也許會像李白那樣在觥籌交錯之中發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我勉勵,在心理的自我平衡中安慰自己,以便“與爾同銷萬古愁”。詩人沒有直接回答這一問題,而是以“賢名圣行甚辛苦,周公孔子徒自欺”委宛地道出了這種無法言傳的“愁”。周公、孔子在古代是為許多文人所崇仰的圣人。周公攝政,吐哺握發,天下歸心,是為“圣行”;孔子力倡“仁”、“禮”,創立儒家學說,建立了“賢名”。但是,在詩人看來,周公孔子力盡辛苦所成就的“賢名圣行”只是一種美好的自我欺騙。從詩人這一離經叛道的議論中可以看出,詩人之愁根本不是來自于建功立業未成的人生境遇,而是來自無限的時間對特定個體的有限性和嚴酷性。天地不老,時間永恒,但人生卻只是時間長河中的一個小小的漣漪。這怎能不使這位冷靜的詩人感到透骨的悲愁呢?當然這種愁是與生命同來的,任何人一誕生,他就在走向死亡。因此,這種愁是不可能由任何美酒來澆消的,如果硬要那樣的話,那也只能是自我麻醉、自我忘卻。生命的現實總是這么殘酷、這么無情、這么不容樂觀。
總之,盧仝的這首詩其哲學意蘊來自于他對時間永恒、生命短促的形上思索。它對中國詩歌中的時間話題作了超越于建功立業這一功利意義之上的發揮和創造,從而進入了時間這一哲學命題的本體性范疇。它是警醒的,深刻的,同時也是悲觀的。當然,許多深刻的東西都是悲觀的,因而我們不能苛求詩人——他在這首短詩中所提供的只是人類的一種實存狀態觀,至于人們在這種無情的羅網之中該作怎樣的掙扎、怎樣的選擇、怎樣的決斷,那該是每一個讀者自己的事情。詩歌的語言非常質樸,質樸得甚至缺乏一般意義上的詩意,但是它的立意、它的結構卻富于曲折,曲折得出人意料。這是詩人對生命、對時間的曲折周詳的思考使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本詩又取得了為一般的詩歌所缺乏的那種詩意,因為生命、時間本身就是質樸的無言之詩。
上一篇:《卜居·[先秦]屈原》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詠史(其一)·[晉]左思》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