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邵雍
安樂窩中三月期,老來才會惜芳菲;
自知一賞有分付,誰讓黃金無孑遺。
美酒飲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開時。
這般意思難名狀,只恐人間都未知。
安樂窩是邵雍居之地的名稱。“美酒飲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開時”是詩人認為人生最高享受,也是人生最美的境界。明代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卷六:“王伯厚云:張文饒曰:‘處心不可著,著則偏;作詩不可盡,盡則窮。……’愚謂邵子詩‘夏去休言暑,冬來始講寒’,則心不著矣。‘美酒飲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開時’,則事不盡矣。”清代趙翼《甌北詩話》卷十一,將此兩句詩列入“詩人佳句”中。
“美酒飲教微醉后”,是說即使是美酒,也不要飲得過量,“微醉”為好。“好花看到半開時”,是說觀賞好花,不要等到“盡態極妍”,“半開”之時最有意味。“微醉”、“半開”均是強調其分寸。兩句以習見的生活小景來表現意理,很能引發讀者的共識與共鳴,絕無說教痕跡;其形象之鮮明、生動,又使人如聞美酒飄香,如睹花色可人。
這兩句詩體現了作者對社會、人生的哲學思考,其核心就是要“留有余地”。美酒雖醇厚香洌,但飲之過量便難免醉眼醉態、昏頭昏腦。何如以“微醉”為度,待酒力微張,筋舒血活,意氣煥發,如此佳境何等快意。好花雖艷麗,可倘若花姿盡展,再無蘊含,“看到”此時,也就無法“回味再三”了。何如正當花苞初綻、將展未展之時前來,既可觀賞其花姿的美中含嬌,又可體味其精神的蓬勃向上,還可享受這未足之態帶來的無窮想象。從審美角度講,一覽無余,固然長于酣暢淋漓,但易流于言盡意盡。適可而止,半藏半露,更能有含蓄朦朧之致,令人如含橄欖,清香有余,回味深長;也能永久保持最佳狀態的美好回憶,并在超凡的想象世界中使之更加完美。從社會學角度講,“留有余地”又顯然是一種老到成熟的防身之術。功成名就及時退隱,絕不等待更大的榮譽——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更大的榮譽意味著更大的危險。所以,范蠡激流勇退,“微醉”則止;向子期懷緬故友,“半開”而輟,為人們留下千古慨嘆與無盡的咀嚼。如此“留有余地”,無疑是明智的,雖然這明智之中透著辛酸與無奈。
從正面講,“留有余地”表現了哲學“度”的原理,閃爍著辯證法的光芒。我們知道,任何事物都是質與量的統一,量變超過了一定的界限——度,則不再能保持原有的性質而要向對立面轉化。正如酒“微醉”即可,再要加量到大醉則勢必傷身失態;如花“半開”為美,開到頂點也就意味“凋謝”來臨。所謂“物極必反”是也,所謂“過猶不及”是也。“微醉”與“半開”都是希望保持其“適度”,使之永遠處于良好的狀態。從反面說,“留有余地”也有其消極的一面。對舊事物的心平氣和,對惡勢力的“窮寇勿追”、“落水狗不打”,則顯然要滑入“中庸之道”的泥坑。
去除其雜質,個中哲理從政治生活、為人處事,到藝術審美、養生頤年,均可以給我們以豐富的啟迪。
上一篇:《孺子歌·[先秦]《孟子》》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宴城東莊·[唐]宋之問》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