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紅線毯》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唐]白居易
紅線毯,擇繭繅絲清水煮,揀絲練線紅藍(lán)染。染為紅線紅于花,織作披香殿上毯,披香殿廣十丈余,紅線織成可殿鋪。彩絲茸茸香拂拂,線軟花虛不勝物。美人踏上歌舞來,羅襪繡鞋隨步?jīng)]。太原毯澀毳縷硬,蜀都褥薄錦花冷。不知此毯溫且柔,年年十月來宣州。宣州太守加樣織, 自謂為臣能竭力。百夫同擔(dān)進(jìn)宮中,線厚絲多卷不得。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兩絲,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
《紅線毯》是作者于元和四年(809)任左拾遺時作的《新樂府》五十首第二十九首。詩前小序說:“憂蠶桑之費也。”《元和郡縣圖志》“宣州”條下有云:“自貞元后,常貢之外,別進(jìn)五色線毯及綾綺等珍物。”《新唐書·地理志》宣州土貢中也列有“絲頭紅毯”。這首詩所寫的“紅線毯”,看來是按照指定的尺碼,專為皇宮里的歌舞場所編織的。作者通過編織地毯的工序、質(zhì)量和進(jìn)貢的情況,揭露宣州太守不恤民命的行徑。
詩的前七句先從織毯的工序?qū)懫穑壕x上等好蠶用清水煮后抽為絲縷;再從中選好絲縷去煮使它變白變軟,然后用紅藍(lán)顏料染成鮮艷的紅色,織成象趙飛燕歌舞時鋪的地毯,毯的厚度無法卷起;歌舞殿的面積十余方丈,紅線毯恰好蓋嚴(yán)。這些敘寫為下段“顯其志”做了鋪墊。
“宣州太守知不知?”以下是對太守的勸告。問題提得非常尖銳,“一丈毯,千兩絲”是多么大的浪費;百姓缺衣少食之時卻織這樣豪華的地毯,簡直是莫大的罪過。詩人憤怒地告誡道:不要剝下百姓衣去作無知土地的衣服吧!這不單是對太守的勸告,而且也是對最高統(tǒng)治者的諷諭。孔子說:“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詩歌諷諭的深度正在這里。
《一瓢詩話》評論說:“元、白詩言淺而思深,意微而詞顯。”《紅線毯》正符合這種特色。詩的語言淺顯易懂、接近口語,可謂“婦人孺子皆知”,但我們?nèi)舴磸?fù)品味其思想內(nèi)含卻相當(dāng)豐富深刻。詩人用大量筆墨對紅線毯進(jìn)行細(xì)膩入微地描寫,從養(yǎng)蠶到繅絲,從繅絲至織毯,以至運進(jìn)皇宮,不知浪費了多少人力物力,而結(jié)果怎樣?僅僅是為滿足“美人踏上歌舞來”而已。“地不知寒人要暖,少作人衣作地衣!”乍看俚俗,確實是微言大義;語言俚俗而雅亦在其中了。
生動的描繪、側(cè)面的烘托是本詩的另一特色。“香拂拂”繪出了用彩絲織出的花紋象鮮花一樣鮮艷奪目,令人產(chǎn)生花香撲鼻的錯覺;“不勝物”和“隨步?jīng)]”將紅線毯的松軟、有彈性寫得活靈活現(xiàn)。 “太原毯”、“成都褥”都是當(dāng)時的名貴產(chǎn)品,但與紅線毯相比,就象唐明皇的“三千佳麗”和楊貴妃相比一樣,顯得“六宮粉黛無顏色”了。
白居易在《與元九書》里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紅線毯》的作者以對人民的無限深情,采用淺顯的語言,和諧的聲調(diào),申明關(guān)心百姓的大義,達(dá)到了感化人心的目的,構(gòu)成了個人詩歌的獨特風(fēng)格。
上一篇:秦韜玉《紫騮馬》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元稹《織婦詞》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