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就連,
我倆結交訂百年。
哪個九十七歲死,
奈河橋上等三年。
——商禮群編《古代民歌一百首》
在這里,抒情主人公表達了對愛情選擇的果決與無限堅貞,以火熾率真的純情式表白為特征,可以“情誓”視之。
“連就連,我倆結交訂百年”,是對求愛者的答復。抒情主人公脫口而出,仿佛毫無思考,實乃長期積郁的情感的一次性爆發。 “連”,即連接,此處用來表示締結婚姻。兩個“連”字之間著一“就”字,稀釋一下即是:“你要說連,我倆就連。”倘若真個這般說來,那將敗壞了其中的真趣。 “連就連”以簡約形式出之,便顯得直率裸赤,把一腔烈火真情渲泄無遺。 “我倆結交訂百年”,是對前句的補述和強調。 “訂百年”即訂立百年之好的婚約。百年,是虛數,取其終生理想完滿之意。抒情主人公這么說,寄托了對白頭偕老美滿婚姻的祝愿,如捧出她(或他)那一顆虔誠的心。
“哪個九十七歲死,奈河橋上等三年”,又進一步把這顆心具體化。我國巫文化中有一種說法,陽世與陰間隔一奈河,奈河橋跨河而過,人死后,其鬼魂從奈河橋走向曹司地府。抒情主人公把這個迷信傳說帶進自己的歌唱,以巧妙的“析數法”技巧,使愛情表白升華為生死與共的誓言。
“析數法”是民間歌謠中常見的一種技法,它通過或加、或減、或乘、或除以組合或化解一個數的方式達到抒情表意的目的。比如《綿州巴歌》中有“下白雨,娶龍女。織得絹,二丈五。一半屬羅江,一半屬玄武”,即采用除法析數的方式描寫綿州瀑布分別流入羅江和玄武地區的情形。又如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中有歌謠《來時三十六》:“來時三十六,去后十八雙,若還少一個,定是不歸鄉”,運用的是相乘、相減的析數方式,表達起義軍英勇無畏、決不妥協的戰斗精神。這種方法可以化繁瑣為單純,從單純中求表現力。《連就連》也是如此。它以100為參照,在97+ 3這個簡單的關系上,包含了對“百年之好”的祝愿,更表達了生死與共的誓言。數因歌而粘附著滾燙的詩意,歌因數而情趣橫生。
上一篇:《訴冤》原文|賞析
下一篇:《送親親直送在陽關外》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