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王維盧象見過林亭》言情贈友詩歌
窮巷空林常閉關,悠然獨臥對前山。
今朝忽枉嵇生駕,倒屣開門遙解顏。
崔興宗是王維的表弟。他為人孤高傲世,“科頭箕踞長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王維《與盧員外象過崔處士興宗林亭》) “逍遙且喜從吾事,榮寵從來非我心?!?(裴迪《與盧員外象過崔處士興宗林亭》) 但他又與一面做官、一面隱居的王維等人長期交游,過從頗密: “林中獨酌鄰家酒,門外時聞長者車。” (王縉《與盧員外象過崔處士興宗林亭》 )在與這些做官的朋友交往時,他似乎不大主動出訪別人,而總是樂于做東道。這說明他既能保持自尊,不愿以未做過官的“處士”身分去拜望有地位的朋友,以免攀附干謁之誚; 而當別人來訪時,他又能盡地主之誼,熱情相待,頗有“投轄”的好客熱腸。本詩即他在王維,盧象來訪時寫的一首酬答之作。
首句寫林亭的偏僻、冷落?!案F巷”言其偏僻,“空林”言少有鄰居,“常閉關”則表明不常與外人往來。在這樣的環境里,作者的生活當然是孤寂的。
次句寫他生活的悠閑。這位崔處士,居處偏僻,罕與人交,但他不但不以此為苦,卻反而以此為樂。他不但像陶淵明一樣“門雖設而常關”,而且比陶公更加“萬事不關心” (王維句): 陶公還有閑情逸致在“采菊東籬下”時“悠然見南山”,他則似乎什么也不去做,而總是在“悠然獨臥對前山”。
前兩句通過“窮”、“空”、“悠然”、“獨”等字,創設了一種孤寂、悠閑的氛圍,既表現了詩人幽居林下的高士情致,又為后兩句的熱情迎客做了很好的反襯。
第三句“今朝忽枉嵇生駕”突兀而來,平地生波,打破了前兩句的平靜氣氛。正在作者悠然自得之時,卻有知友造訪。此句暗用“竹林七賢”之典:作者與王維、盧象等游于輞川,正與當初嵇康、阮籍等七人游于竹林相似,表現了不與當權者合作的高潔情操。然“七賢”在司馬氏的高壓統治之下,不無避禍的危懼之心,而作者與自己的友人則能心地坦然地暢敘情懷,這卻是“七賢”所不及的。
末句“倒屣開門遙解顏”將全詩推向高潮。作者一聽知友來到,連忙起身,急得連鞋都來不及穿正就去迎接。這個“倒屣”并非襲用套語。須知作者的 “倒屣開門”與陶淵明的 “倒裳往自開”更自不同: 陶公固然由于田父的“壺漿遠見候”而能得口腹之樂,但終因志趣不合而只能 “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飲酒》 之九) ,所以難得心靈相通; 作者與他的客人們則 “樂莫樂兮心相知”,其相聚之樂,遠非陶公可比?!暗瑰镩_門”是行動,“遙解顏”則是神態: 還離得老遠就喜笑顏開。這行動,這神態,使一個熱情好客的主人形象活脫脫地浮現在我們眼前。全詩到此戛然而止,則開門后賓主相見之喜,落座后詩酒唱酬之樂,便盡在不言之中了。
這首詩對比鮮明,章法謹嚴。氣氛則前聯靜而冷清,后聯動而熱烈; 人則前聯悠閑,后聯急忙。這一靜一動,一冷一熱,一閑一忙的鮮明對比,很好地表現了作者既孤高傲世,又樂待知友的 “高士”情致。詩的前后兩聯又聯為一體: 時間的 “常”與 “今”,門的 “閉”與 “開”,人的 “悠然獨臥”與 “倒屣開門”,前后呼應,章法謹嚴,從而使全詩脈絡貫通,渾然一體。
上一篇:《遇舊友》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醉封詩筒寄微之》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