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花》言情贈友詩歌
和孫公素別安陸
相離徒有相逢夢,門外馬蹄塵已動。怨歌留待醉時聽,遠目不堪空際送。今宵風月知誰共,聲咽琵琶槽上鳳。人生無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
這是一首抒寫離愁別緒題材的作品。
全篇結構簡單,分上下兩片,上片主要寫男女依依相別的情形。下片寫女子在她的情人離開之后,獨處深閨的相思和愁怨,結句寫出由自己切身的具體感受而產生的 “人生無物比多情”的念頭。本篇條理清楚,不像以后的周邦彥、秦觀諸家,在結構上變化多端。周濟在《 <宋四家詞選> 序論》 中說作者的詞 “無大起落”,這首詞也可為證。
上片首句寫出愁恨所由生,點明主旨。情人別去,旅途遙遠,歸期未卜,故相逢的希望也很渺茫,只有各自做著虛幻的美夢,企求夢中相逢。“相離”與 “相逢”相對照,現實與夢想之間的矛盾相對兀,強調了詞中人物對環境的感受、對生活的情緒,給讀者印象中留下一個強刺激,具有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第二句以下,接著由概括的敘述延伸到具體的、個別的描寫。正因為相見時難,所以別就亦難了,門外馬蹄聲聲,似在催促心上人踏上旅程,令人痛斷肝腸的離別就在眼前了,馬兒走遠,揚起一片路塵。哀怨的離歌也來不及傾聽了,還是留待別后獨自一人借酒澆愁的迷醉中去回味吧。第四句本來寫“遠目空際送”,傷高懷遠,無窮無盡,而中間卻以“不堪”二字插入,在文章方面,是轉折翻騰; 在感情方面,是委婉深曲。“遠目空際送”,為的是表現分手的情侶流連惜別的感情,但人已遠去,“愛而不見”,所闖入眼簾的,只不過是更加讓人傷感的碧云天邊,凄涼景象,這就自然使人產生了“不堪”的感情,所以這樣一來,相思之情,就更加難于收拾了。
下片緊承上片,由敘述轉入直抒胸臆,感情來得很強烈。“今宵”一句采用的是問句形式,帶有很濃厚的愁哀色彩。“風月”泛指男女歡愛。由于離別,滿腔的熱情找不到與之傾瀉的對象,這無疑給雙方在精神上都帶來深深的痛苦,只有懷抱琵琶,彈起掩抑的聲調以表達自己滿腹的心事。這兩句是寫別后心中所想、目中所見的情景。尤其是到了夜里,深閨獨坐,也無非對著琵琶槽上的鳳頭,仍是無聊,點明了白天難遣,入夜尤其難遣,且暗示給讀者不但“今宵”難遣,以后夜夜也都難遣的心情。
夜夜都獨坐獨眠,百無聊賴,不能不怨,不能不思。這兩句極其沉重有力,逼出收尾兩句來: “人生無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寫出了由切身體驗而悟出的一般的道理。因為人孰無情,只要有情,就會有相思之苦,何況此情又是極其深厚,無物可比呢?
愛情自來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基本內容之一。古典作家一貫珍重并歌頌真摯、純潔的愛情,所以許多人都對此鄭重地言及,而更多的人則在其作品中表現了這一點。張先的另一首《一叢花令》 有云: “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元好問 《摸魚兒》有云: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湯顯祖《牡丹亭》有云: “世間只有情難訴。”洪升 《長生殿》有云: “借《太真外傳》譜新詞,情而已。” 《紅樓夢》 中有一副對聯寫的是: “厚地高天,堪嘆古今情不盡; 癡男怨女,可憐風月債難酬。”都是此意。
張先這首詞用字淺近,通俗易懂,感情真摯熱烈。最后一句比喻生動,設想奇特,頗有氣勢,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上一篇:《望湘人》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木瓜(衛風)》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