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晉
牧童牛背綠楊煙,斷續歌聲獨往還。
不與人間榮辱事①,滿蓑風雨亦堯天②。
【注釋】
①與:參與,介入。②堯天:原用來稱頌帝王盛德及太平盛世,此處指太平無事。
【評說】
本詩選自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楊晉《柳塘春牧圖》題詩。
楊晉(1644—1728),清代畫家,字子鶴,一字子和,號西亭、谷林樵客、鶴道人等,江蘇常熟人。他是王翚的弟子,虞山畫派的重要畫家,曾隨王翚奉詔入京作《康熙南巡圖》。山水風格秀勁工致,也能人物、花鳥,尤以畫牛見長,魚翼《海虞畫苑略》說他畫牛“蹄角生動,不減韓太沖(晃)、戴惟高(嵩)也。”張庚《國朝畫征錄》評曰:“多寫意,或降或飲,或寐或臥,夕陽芳草,郊牧之風宛然。”
《柳塘春牧圖》確實體現了“郊牧之風”,給人以自然清新的感覺,無怪乎他自己也欽羨起畫中的境界了。正是楊柳飛絮的季節,煙雨迷蒙,近處柳塘水波飄動,輕柔的柳枝掛滿水珠;遠山早已被雨霧所遮,它的輪廓顯得更寬更大,群鳥正撲打著羽毛上的水珠,準備振翅覓食呢! 此時牛背的牧童,渾然不顧蓑衣上的雨水,仍舊吹著短笛,一路行走,一路歌唱,時斷時續地飄入耳際。對陰雨,他根本不以為然,水牛歡快地搖頭甩尾,牧童更是側身而坐,怡然自得。畫到這兒,畫家也不免為牧童的這一神情所動,艷羨起這種“不與人間榮辱事”,天真浪漫、無拘無束的田園生活,哪怕風吹雨淋,也在所不惜,因為這樣才能真正與自然融合,做到寵辱皆忘。詩到這兒,已透露出畫家“久在樊籠里”的厭倦,引人深思,而這一思緒光從畫面中是難以體察的。
上一篇:《題柯敬仲畫》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梁樂甫畫》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