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灣
客路青山外, 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 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
讀完這首詩,我們不得不嘆服作者構思的精妙和選材的恰切。全詩,緊緊扣住題目中的一個“次”字,來發抒遠行之客懷念故鄉的感情。
作者王灣,洛陽人,生活在唐玄宗先天開元年間。是當時一個很有盛名的詩人,可惜他的詩留下來的不多(全唐詩所錄僅十首),而這首《次北固山下》卻歷來膾炙人口,每每為唐詩選家所激賞。
一開始我們說,這首詩是緊緊扣住題目中的“次”字來寫的,乍聽起來,也許覺得奇怪。細細揣摹的話,這話是一點不假的。“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自然是給我們描繪出一幅江南勝景,青山、綠水,顯示著春天已經到來,蓬蓬勃勃的一片生機,是與第六句“江春入舊年”互相照應的。這是說,行客走的路從青青的北固山中蜿蜒而出又遠離北固山而去,一直伸向遙遠的遠方,那乘風駕駛著的小船仿佛已駛到綠水的前面去了。這兩句是從什么角度來寫的呢?不要忘記,我們的作者是“次”在北固山下,在自己的小舟里,極目遠望的。那么遠望的景物收入眼底的應該很多,為什么獨獨就寫“客船”和“行舟”呢,那就是因為作者并未上“客路”,也沒有讓自己的舟“行”,而是停留在那里,大概是有什么事兒耽擱了。所以說,這兩句不僅是一幅江南春天的風景畫,而且也暗示著作者的一種焦急、盼望的感情在內。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也是作者望中之景。潮水平穩,沒有大波大瀾,兩岸反顯得寬闊;而前面呢,和風吹拂,帆兒高懸,水天也顯得空闊寬舒。帆兒并不是片片,而僅僅是“一”,這“一帆”,還是前面所說的“行”在“綠水前”的“舟”。大江之中,一帆高懸,氣象十分壯闊。這兩句,連同下一句“海日生殘夜”,讀了之后,我們不禁想起了王維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個是描寫江南春景,一個是描寫邊塞的風光,但同樣都顯出壯闊的美,寫得氣象萬千,真可謂是異曲同工了。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寫得更是警辟。據說當時尚書左丞相張說對此聯特別欣賞,親手將它題在政事堂,讓朝中文士作為楷模。這兩句是說,大海上的太陽在殘夜未盡時就已經從地平線上涌出,而江上的春天好象是把它的根深深地扎在舊年之中似的,又來得特別早。這前一句還可以說是作者之所見,這后一句就是作者之所感了。江南的春天的確是來得早的,春寒尚且料峭,可是枝頭的嫩芽,卻已在寒風之中偷偷地露了臉,這難道不令人欣喜嗎?可是作者之“所感”是什么呢?我們還應該緊扣到題目上的一個“次”字去,作者看到早上的太陽的升起,當然感到在客路上已經又過了一天,這是日復一日,尚且不能回到自己的故鄉洛陽;而看到春天的到來,又想到自己外出,又過了一年了,舊年過去,新年來到,年復一年,這生活什么時候是盡頭? 由是引出尾聯,便顯得極其自然:“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希望在春光中北飛的鴻雁把自己的一封家書先帶回去吧!其思念家鄉的心情的迫切,也就可知了。張說在他的《蜀道后期》中也曾經有過兩句:“秋風不相待,先至洛陽城”,也是同樣的意思。他在蜀中歸洛陽的途程中受阻滯了,也叫秋風不要等待他,把他的信息先捎到洛陽去吧! 可見這種手法在當時很多人都會運用的。
這樣看完,我們都的確會佩服作者既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春天的山水畫,又在這畫中融注了自己復雜的感情。這感情表現得細微,隱藏得很幽深,不仔細尋找,是不會得知其中“三昧”的。
上一篇:《桃花溪·唐·張旭》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江上·宋·王安石》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