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 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 洞在清溪何處邊?
起句以動寫靜,描繪溪上奇景:桃花溪上煙霧繚繞,遠遠望去,溪橋時隱時現,象是在騰空飛舞。一個“飛”字境界全出,畫面充滿一種朦朧美。但是,詩人所追尋的遠不止此,而是陶潛在其《桃花源記》中所虛構的桃源洞天美景。“隱隱飛橋隔野煙”的畫面已經夠迷人的了。“桃源洞天”當更令人馳魂奪魄,而這種美景究竟在哪里呢?幾百年來,可以說是沒有一個人找到過。于是詩人就懷著急切的心情向漁人發問。“石磯西畔問漁船”這句詩既交代了“問”的地點,又點明了“問”的對象。不說“問”漁人而說“問漁船”,這就擴大了畫面的容量,遣詞新穎而富于情趣。
三、四兩句是詩人問漁人的話。前一句承題寫桃花溪水之美,意在襯托“桃源洞天”。后一句則說明“桃源洞天”無法找到,僅可意會而不可見。“何處”二字見出詩人探求更美境界心情之急切。詩人僅只寫出自己的問話,并沒有寫出漁人的回答,就使全詩始終充滿一種神秘莫測的色彩,給人以撲朔迷離之感,較之“牧童遙指杏花村”意境更為深遠。
喻守真編注的《唐詩三百首詳析》一書在論及本詩時說:“此詩系詠桃花溪而懷疑桃花源的有無。”景慕桃花源的美景而前往探尋,探尋之不得則向漁人詢問,詢問之不明而疑其有無,這不恰好說明詩人執著追求更美境界心情的熱切嗎?
上一篇:《楓橋夜泊·唐·張繼》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次北固山下·唐·王灣》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