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孟浩然
山寺鳴鐘晝已昏, 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 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 唯有幽人自來去。
〔漁梁〕指漁梁洲。在湖北襄陽。《水經(jīng)注·沔水》中說:“沔水中有魚梁洲,龐德公所居。”〔龐公〕即龐德公,東漢隱士。《后漢書·逸民傳》中說:“龐公者,南郡襄陽人也。……荊州刺史劉表數(shù)延請,不能屈,……后遂攜其妻子登鹿門山,因采藥不返。”
鹿門山在孟浩然的故鄉(xiāng)湖北襄陽,也是孟浩然的隱居之地。孟浩然乘著夜色回到鹿門山,邊行邊吟,寫下了這首描繪自己隱居生活的詩。
當山間寺院的晚鐘悠遠的敲響,當紅日西沉,暮色降臨之時,詩人來到了漁梁渡口。渡口人聲喧鬧,村民們乘船渡過沔水(漢水),踏著岸邊的碎砂石,紛紛回村了。詩人自己乘小舟獨自回到鹿門山。這四句詩沒有鋪陳,只如實地娓娓寫來,自然而然地構成了古寺、晚鐘、暮色、渡口、夜歸的悠遠意境。
下面四句寫鹿門山。詩人乘船一路行來,駛抵鹿門山,月亮已經(jīng)升上天空。在朗月的照耀下,本來黑乎乎的一帶樹叢,這時卻變得清晰可辨了。月光照在山間茅舍的柴門上,照在松林間的小路上,萬籟俱靜,悄無聲息,情景清幽,當然也給人寂寥之感。此時此刻,林間路上,茅舍門前,只有隱士孤獨地走來走去。本來隱士的來去似乎可以打破山林的寂靜,但孤單的身影,孤獨的明月,孤零零的茅舍,更加使人感到清冷、寂寥和寧靜。
詩人確乎善于寫景,他用輕巧的筆,寫靜悄的景,不雕琢,不修飾,十分成功地達到了一種出神入化的境界,具有清幽寧靜之美。
這首詩中似乎沒有詩人的主觀感情色彩,但詩人的主觀感情色彩,其實是深藏在他所描繪的景物,他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之中的。寂寥的巖扉和松徑,幽人的獨來獨往,這一切依然是詩人感情的折光,是王國維所說的“有我之境”。
上一篇:《夜宿山寺·宋·楊億》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大洋·清·黃子云》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