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周邦彥·應天長》周邦彥
周邦彥
條風布暖①,霏霧弄晴,池塘遍滿春色。正是夜臺無月②,沉沉暗寒食。梁間燕,前社客③。似笑我、閉門愁寂。亂花過,隔院蕓香④,滿地狼藉。長記那回時,邂逅相逢,郊外駐油壁⑤。又見漢宮傳燭,飛煙五侯宅⑥。青青草,迷路陌。強載酒、細尋前跡。市橋遠,柳 下人家,猶自相識。
注釋 ①條風:即東風。②夜臺:墳墓,亦借指陰間。③前社客:以前的社客,此處指燕子。燕子為候鳥,江南一帶每年以春社來,秋社去,故有“社燕”之稱。④蕓香:香草名。⑤油壁:古時的一種車子,多為婦女乘坐,因車壁用油涂飾,故名。⑥“又見”句:化用唐韓翃《寒食》詩句:“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鑒賞 本詞作于寒食之時,內容上屬懷人之作。
開篇三句回憶寒食白天的情景:春風送暖,云霧消散,天空放晴,到處是春意盎然。從“夜臺無月”至“滿地狼藉”,則是回到當前,即寒食夜里。白天是春光明媚,無限溫馨,到了夜里,則是陰暗深沉,無限孤寂。“梁間燕,前社客”,春社在立春后第五個戊日,寒食在春社后,此時燕子早已歸來。也許,這梁間的燕子就是去年來此處的燕子吧。燕子“似笑我、閉門愁寂”,將燕子擬人化,卻從側面烘托出詞人寂寥的心境。晝夜環境的反差很大,詞人心境的落差更大,陰沉的夜色更加深了詞人的孤寂。“亂花過,隔院蕓香”,飛紅亂舞,蕓香滿院,本是極美的情境,詞人一句“滿地狼藉”,就將這一切籠罩上了頹廢、凄艷的色彩,心境之悲導致所見也盡是凄美之物。至此,詞人的情緒跌落到最低點。
下闋首起“長記”二字,表示詞人開始追憶遙遠的事情。那時,也是寒食節,“我”與她“邂逅相逢”,她坐著油壁車,在郊外游玩。當時共度的時光是那么美好,現在回憶起來依然十分美麗。轉眼又到了一年寒食之時,“漢宮傳燭,飛煙五侯宅”化用韓翃詩句,皆指寒食,然而佳人不在,讓“我”十分惆悵。這也是上闋中詞人在寒食之夜極度落寞、極度孤寂的原因所在。接下來的幾句又轉而回憶白天的情景,正是由于懷念當年邂逅的那份美麗,詞人試圖尋覓當年的那份情。于是踏著“青青草”重游故地,可惜迷失于“路陌”之中。詞人不忍中途放棄,仍舊“強載酒、細尋前跡”。此處,“強”字極妙,將詞人的那份執著和癡情勾勒得極其傳神。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市橋遠處的“柳下人家”找到當年和佳人邂逅的地方,可惜物是人非,當年是兩人游玩,如今只有自己形單影只地在此處徘徊,難怪詞人夜里回到住處,在“閉門”之后會陷入極大的悲傷之中,并有上闋中無限悲涼的心境。全詞結以“猶自相識”,語調雖淡,卻給人以揪心之痛,真可謂言有盡而意無窮。
全詞時空交錯,先回憶白天之情景,接著實寫寒食之夜,繼而追憶遙遠而美好的往事,最后再次回憶白天的行蹤。所敘之事跳躍于各個時段,回環往復,然而層次又極其分明,思維之轉換也十分自然,故無凌亂之感,反覺環環相扣,層次鮮明。詞中還采取倒敘的手法,上闋中詞人惆悵之因,在下闋中挑明,避免了平鋪直敘,構思頗為精巧。此外,該詞中以淡語寫深情,盡顯詞人筆力之深厚。概而言之,此詞將詞人鋪敘、煉字之功力發揮到了極致,堪稱美成之佳作。(郭金雪)
桃柳雙燕圖 【清】 劉彥沖
上海博物館藏
集評 清·陳洵:“前闋如許風景,皆從‘閉門’中過。后闋如許情事,偏從‘閉門’中記。‘青青草’以下,真似一夢;是日間事,逆出。”(《抄本海綃說詞》)
俞陛云:“寫寒食寂寥情況,以‘梁間燕’、‘隔院香’襯托出之,不使一平筆。下闋,強尋前跡,而紫陌人遙,雖門巷依依,不異蓬山遠隔。辭意之清永,如嚼水精鹽,無塵羹俗味也。”(《唐五代兩宋詞選釋》)
鏈接 宋代舉行大禮之后常賜百姓酒食以為歡會。官給酒食,令天下歡會聚飲,謂之賜酺。其制始于秦,魏晉以下無聞,唐曾一再行之。宋代郊祀、封禪等大禮畢,或有其他大慶賀,則每有賜酺之舉。賜酺或三日,或五日,或全國同慶,或限于某地,俱系臨時詔旨決定。其在京師舉行者,場面尤為壯觀。若賜酺五日,則第一日最為熱鬧。其日皇帝御乾元樓,召京邑父老分番列坐樓下,傳旨問安否,并賜衣服、茶帛。又召近臣賜飲,觀賞各種游藝節目。宗室親王等人,為設彩棚于左右廊廡。宮城前的東西大道,從東面的望春門到西面的閶闔門,百戲競作,歌吹沸騰,車馬喧闐,士庶縱觀。第二日宴宰相百官于都亭驛,宴宗室于親王宮。第三日宴宗室內職于都亭驛,宴近臣于宰相府。第四日復宴百官于都亭驛,宴宗室于外苑。第五日復宴宗室內職于都亭驛,宴近臣于外苑。皇帝往往作詩,令群臣屬和。禁軍將校則每日會飲于殿前、馬步軍之官廨。天下賜酺,令州、府長官會聚官屬、父老,邊州或遣內臣就賜。天禧五年(1021)曾下詔開封府:“賜酺日,罪人酗酒而不傷人者,咸釋之。再犯論如法。”后著為令。
上一篇:《唐宋五代詞·韋莊·應天長》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范仲淹·御街行》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