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宋代劇曲·元代雜劇·石子章《黃桂娘秋夜竹窗雨》原文與翻譯、賞析
【仙呂·點絳唇】 紅雨紛紛,落花成陣,東風緊。空忙煞蝶使蜂神,卻又早零落芳菲盡。
【混江龍】 枝頭春褪,一春魚雁賞花頻。想花開一季,春色三分; 多半狂風多半雨,一分流水二分塵。我這里出蘭堂,離繡閣,鳴玉佩,撒金蓮,轉回廊,臨曲檻,早來到十二曲雕闌近。本待要尋芳選勝,卻交人對景傷神。
【油葫蘆】枝上流鶯和淚聞,為甚這粉汗湮?我常是新啼痕間舊啼痕。我這里懶妝只為心間恨。舉杯試向花前問:人能得幾日好?花能得幾日新?卻又早海棠過了酴醿盡,憔悴煞惜花人。
【天下樂】 可早花落花開斷送春。恨東君,無定準,九十日卻如一夢魂。暢好是花謝的疾,春去的緊,攛斷了人生有限身!
《竹窗雨》 今只流傳殘曲一套,趙景深《元人雜劇鉤沈》 中曾輯錄。全劇劇情不詳。天一閣本《錄鬼簿》 載題名云: “韓伯元春日草堂吟,黃桂娘秋夜竹窗雨。”則知男主角名叫韓伯元。曹楝亭本《錄鬼簿》 黃桂娘作“黃貴娘”,當系同音異寫。本劇情節的高潮大約發生在 “秋夜”,而本套殘曲寫的是 “春日” 的事情,曲牌又正是 【仙呂·點絳唇】 套,故而可以斷定為劇中的第一折。
從這一折曲詞中約略可以得知,本劇的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黃桂娘的父母指腹成親,將女兒許給韓伯元,黃、韓由于從小青梅竹馬,倒也互相敬愛,漸生感情。但后來桂娘父母見韓家家道中落,而伯元在舉業上也未見有所成就,就一再拖延婚事,并有悔婚之意。桂娘因而對父母產生了不滿與怨恨。在一個春暮的日子里,桂娘游園歸來,因景生情,傷心不已,于是寫詩一首,寄伯元以明心跡,表示要用“筆尖傳信息”,以 “詩句作媒人”,自作主張,與伯元完婚。這就是本劇第一折的劇情。
這里所選的是本折開頭的四首曲子,抒寫黃桂娘春暮游花園時的哀傷怨尤。
首曲 【點絳唇】 寫出,這時正是暮春時節,身居深閨的黃桂娘眼見簾外落紅陣陣,不免心想: 早已是 “零落芳菲盡”,縱使蜂蝶這些報春的天使再忙煞也是徒然的,春天已無可挽回地即將逝去。為了能領略最后殘留的春色,她信步走出了香閨。
【混江龍】 曲鋪寫她離開閨閣,在花園中急行的情景: “出蘭堂,離繡閣,鳴玉佩,撒金蓮,轉回廊,臨曲檻,早來到十二曲雕闌近。” 七句話一句緊接一句,一氣呵成,勢不可斷,其中六個增句,一句三字,節奏短促,氣韻貫穿,表現出她尋找春天的急切心情。可是,那春花競放的動人圖景已不復存在,眼前只有 “枝頭春褪” 的衰敗景象。此時此刻,古人的一首幽怨之詞油然涌上她的心頭: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是呵,春花開了整整一個季節,點染了春色三分,但她們在世間遇到的卻多半是風風雨雨。可憐這三分春色,一分已隨流水逝去,二分則早已化作塵泥,昔日盛景,至今都已蕩然無存了! “本待要尋芳選勝,卻交(教)人對景傷神”,自然景觀的衰變,深深地觸動她抑郁的心靈,使她不能不黯然傷神。
【油葫蘆】 曲唱出了她的無限傷心。一切都是那樣的令人遺憾,不僅海棠開過了,連酴醾也已開盡,有道是 “開到酴醾花事了”,春天已無可奈何地匆匆而逝。這使惜花之人心灰意懶,形神憔悴。她聯想到自己的命運,也如春花一樣,任人擺弄,“人能得幾日好 (美好)?花能得幾日新?” 眼見青春將逝,卻尚未找到自己的歸宿。怎不叫人暗自啼泣,遺憾深深!
美好的春色已經為人葬送,這是誰的罪過呢? 不正是司春之神嗎? 你為什么那么匆匆地結束了春事?本來應該有九十日的春天,可如今只像夢魂般一閃而逝。你摧殘了鮮花,挫折了春時,也斷送了人生。【天下樂】 就是這樣一首怨尤之曲。顯然,這里的 “東君”,又是隱射女主角的父母,正是他們言而無信,延誤了女兒的青春。此曲文句句對天,卻又句句指人: “暢好是花謝的疾,春去的緊,攛斷了人生有限身!” 這不正是對摧殘青春的無情世界的含淚控訴嗎?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曲子引用了宋代秦觀《鷓鴣天》詞的不少詞句。該詞上闋云: “枝上流鶯和淚聞,新啼痕間舊啼痕。一春魚雁無消息,千里關山勞夢魂。” 少游此詞作于放逐之后,古人曾謂其形容愁怨之意最工。《竹窗雨》 曲汲取了少游詞中極寫寂寞懷戀的意緒,化而用之。如 “一春魚雁賞花頻” 句,既內含音書全無的苦戀,又寫出獨以春花為伴的孤寂心境。
黃桂娘尋春、傷春和怨春的感情變化,實際上正是封建家庭中青春女子的一種心理過程。她們被蘭堂繡閣生活奪去了自由,而人生的自然需求促使她們急切地尋找、追求應屬于自己的幸福世界,這時,她們就不難發觀,她們憧憬的美好生活如同整個人世間一樣,早已被那個世界的主宰者斷送了。于是,她們由傷心、失望而產生了怨恨,并暗暗地思考: 我們能憑自己的才力為自己造出一條可行之路嗎?
黃桂娘將如何走上自己的人生之路呢? 那已是此劇以下諸折的情節內容了。但讀這一組感情深致的曲子時,不免令人聯想起明代湯顯祖筆下杜麗娘的 “驚夢” 曲和清代曹雪芹筆下林黛玉的 “葬花” 辭,三者何其相似乃爾! 也許,杜麗娘、林黛玉等人的人生途程與黃桂娘將要經歷的命運,其間正具有某種相同之處。
上一篇:《鴛鴦鏡·懺情》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黃鶴樓》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