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蘇軾·浣溪沙》蘇 軾
蘇 軾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①。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②。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③。
注釋 ①薪水:今湖北浠水縣,在黃州東。蘭溪:出箬竹山,溪兩側多生蘭草,故名。②蕭蕭:形容雨聲。子規:杜鵑鳥,古人認為杜鵑叫聲凄苦,啼血不止。③“休將”句: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瓏》有“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等句,嘆息年華老去。蘇軾這里反用其意,言不要以老去為悲。
山水圖【清】王建章 美國私人藏
鑒賞 這首詞和《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姐妹篇,作于元豐五年(1082)三月,蘇軾47歲。蘇軾被貶黃州之后第三年,在朋友的幫助之下生活逐漸安定下來,心情也慢慢得到了舒展。他在深刻反思了自己的一生之后,得出了超然物外的結論(“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段日子蘇軾隱居在黃州東坡,辛勤耕作,自給自足,跟普通農民相似;但他絕不是一個普通的“農民”,他心中深刻的思想、蓬勃的文思,一受到感發就會忍不住噴涌出來。《東坡志林》卷一記載:“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聾,遂往求療。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余戲之曰:‘余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一時異人也。’疾愈,與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二里許,有王逸少洗筆泉,水極甘,下臨蘭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蘭芽……’,是日劇飲而歸。”即使是和一個鄉間的村醫,游覽一個并不為人熟知的風景,蘇軾也深深感到人生的樂趣、自然的樂趣,忍不住作歌高唱,忍不住劇飲而歸。
蘇軾寫詞的一般格式都是上闋寫景,下闋議論,但寫景之時往往已經飽含了感情,這使得下闋的議論更加生動有力,而下闋議論之時也往往結合景色,讓人感覺這種議論是自然生發出來的,沒有絲毫的雕琢痕跡。這首詞便是如此。
上闋三句全部寫景,描寫清泉寺幽雅的環境,初看之下似乎都是隨手率意寫來,沒有深意;實際上,“蘭芽”“溪水”等意象是為下闋的議論進行的鋪墊,而沙路之凈則是內心之靜的體現。蕭蕭暮雨、子規哀啼表面上是一種凄哀的景象,可是用在這里卻顯得極為清爽幽靜,這是由觀察者的心境決定的,作者是在說:只要心態平和,多么凄哀的景色都能看出美麗的一面來,如同他在《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詞里所說“回首向來蕭灑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所以,上闋雖只寫景,但感情已充沛,下闋于是自然轉入議論。古詩有“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之語,道出了多少人心中的無奈。蘇軾何嘗沒有這種感慨呢,他在《與臨安令宗人同年劇飲》一詩中就說“試呼白發感秋人,令唱黃雞催曉曲”,可是在經歷了那么多的磨難之后,在終于得到了安定的生活之后,在心靈徹底解脫之后,他反而不再哀嘆歲月的流逝和年華的老去了。當利祿不再牽掛于心,當榮辱都已成過去,蘇軾才明白要實現人生的價值,并不用在意歲月和年齡。看著西流的溪水,他感到了振奮,忘懷了之前因為年老帶來的憂愁。
集評 宋·曾敏行:“徐公師川嘗言:東坡長短句有云:‘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白樂天詩云:‘柳橋晴有絮,沙路潤無泥。’‘凈’‘潤’兩字,當有能辨之者。”(《獨醒雜志》卷二)
清·陳世焜:“愈豪放,愈覺悲郁,愈見忠厚,愈令我神往。”(《云韶集》卷二)
鏈接 東坡以詩為詞。所謂以詩為詞,即指以作詩之法填詞,語出陳師道《后山詩話》:“子瞻以詩為詞,如教坊雷大使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宋人嚴詩詞界限,“詩莊詞媚”“詩言志,詞言情”、詞以入樂等等,都說明了這個問題。蘇軾打破成規,以詩的題材入詞,做到“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創立了清新曠達的新詞風,沖破音樂藩籬,使詞漸漸成為獨立的抒情詩。蘇軾的這種革新,被歸納為“以詩為詞”。在當時雖然遭到多數詞人的譏諷,然逐漸影響詞壇。至南宋,由于社會背景的巨變,此風被發揚光大,引導了辛棄疾“愛國詞派”的出現。(據王兆鵬、劉尊明《宋詞大辭典》)
上一篇:《兩宋詞·蘇軾·浣溪沙》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晁端禮·浣溪沙》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