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下雨,
地發干,
全是教堂遮住天。
殺了洋鬼頭,
猛雨往下流。
——《義和團歌謠》
鴉片戰爭以后,帝國主義對中國不僅進行政治上、經濟上的侵略,在文化上也開始滲透,英、法、美等國紛紛派來傳教士,在各地建起了星羅棋布的教堂。它們名曰“慈善”機構,實際上依仗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直接欺壓中國人民,因而激起了人民對它的憎惡和憤恨。同治九年(1870年)終于爆發了天津人民反對教會的斗爭,(“天津教案”)。這首流傳于義和團運動初期的民謠反映的就是人民群眾對教堂教會的憎惡之情。
“不下雨,地發干,全是教堂遮住天。”這是一種形象化的說法,目的在于指出為帝國主義的服務的教堂建得那么多,給人民已經帶來了使“地發干”的災害?!皻⒘搜蠊眍^,猛雨往下流”,也并非說把洋鬼子殺掉了天方降雨,而是寄寓了這樣的希望:只有把侵略者趕出中國,中國人民才能重新得到雨露的滋潤,過上安穩的日子。中國人民本來就已經被封建勢力這座大山壓得喘不過氣來,帝國主義的侵略又加上一座大山,因而更加無法忍受。這首民歌雖然沒有涉及反封建問題,但它把反教會——反帝,置于首位,還是表現出廣大人民鮮明的愛國主義立場的。
上一篇:《一擲梭》原文|賞析
下一篇:《不怕向榮兵馬足》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