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唐宋五代詞·牛希濟·臨江仙》牛希濟
牛希濟
洞庭波浪飐晴天①。君山一點凝煙②。此中真境屬神仙。玉樓珠殿,相映月輪邊。萬里平湖秋色冷,星辰垂影參然③。橘林霜重更紅鮮。羅浮山下④,有路暗相連。
注釋 ①飐(zhǎn):因風的吹拂而搖曳動蕩。②君山:洞庭湖中的島嶼。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其三):“刬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③參然:間雜錯落的樣子。④羅浮山:山名,在今廣東增城、博落間。
鑒賞 牛希濟為花間詞人之一,牛嶠之侄,寫詞清新自然,毫無雕琢之氣。李冰若《花間集評注·栩莊漫記》云:“希濟詞筆清俊,勝于乃叔(牛嶠),雅近韋莊,尤善白描。”這首詞是在描寫洞庭湖浩瀚的景色,同時作者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表現出對美好的風光的向往之情,一洗花間派的濃艷,頗為淡雅。
上片開首兩句“洞庭波浪飐晴天,君山一點凝煙”,前一句是在描寫“洞庭波浪”的浩瀚,極言洞庭湖之開闊,“飐”有搖動意,極為妥帖地把洞庭湖的波浪和遠處渺渺的晴天碧日銜接在一起,既能寫出洞庭氣勢的磅礴,又能把這種磅礴放置于更為廣闊的海天之間,以便進一步表現出洞庭湖的雄壯。“君山一點凝煙”的觀賞點實際上也和前面一句相同,“君山”在洞庭湖口,又名湘山。“君山”在茫茫的水面上顯得極為渺小,而此前的洞庭波浪和后句的君山“一點”,一言其大,一言其小,在兩者的對比之中,極為輕易地反襯出對于闊大的洞庭波浪的矚目,但這并不能消減君山的地位,恰恰是“一點凝煙”的地方,能使人在充滿夢幻的煙霧之中憧憬往昔美麗的傳說,大景之中融入了細膩的心思,作者構思之精巧,可見一斑。而后緊隨著的“此中真境屬神仙”則把前兩句中隱而未發的對于美景的贊嘆明白地表現出來。前面兩句是在描寫白天時的洞庭景象,而后的“玉樓珠殿,相映月輪邊”則是在寫夜間的景象,同時也是對前一句“屬神仙”的景象的進一步印證。“玉樓珠殿”是對于傳說中的湘妃祠的描述,傳說舜帝的二妃娥皇、女英曾來這里,死后即為湘水女神,屈原稱之為“湘君”,故后人又把這座山叫“君山”。知曉了這段掌故,便能對君山與明月相應的景象作更為詩意的了解,使人在憧憬之際亦能體會洞庭湖的神秘色彩。
下片開頭也是在描述夜間的洞庭湖景色。“萬里平湖秋色冷,星辰垂影參然”著意營造闊達的氣象,“萬里”可見洞庭湖的一望無際,夜晚的“平湖”則和白天洞庭的波浪作了很好的對比,表現出夜晚的寂靜;“星辰垂影參然”則把天上的星星和“平湖”倒映的星影遙遙相對,更能凸顯夜晚湖面的平靜與清涼。“橘林霜重更紅鮮”一句,觀察的視角由湖面轉向岸邊,秋日霜打之后的橘子更顯得嬌紅可愛。這些美景,讓人禁不住駐足感嘆。如果前面皆是在飽含浪漫色彩地寫景,那么后兩句“羅浮山下,有路暗相連”則在經過一步步景色描述的鋪墊后,把作者內心的真實想法,明朗地表達了出來。“羅浮山”是中國十大道教名山之一,為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七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四福地,東晉葛洪曾修道于此。作者在此特意明指“羅浮山”,能看出他對仙境的向往,期望能夠與仙境“有路暗相連”,使得該詞不僅僅局限于洞庭景物和傳說的描寫,而蘊涵了更深一層的精神意義。
全詞景物描寫跌宕有致,而且把神話氣息極為妥帖地融入其中,在花間詞中,不啻為一首較為潔凈的作品。(張佩)
集評 明·湯顯祖評:“‘冷’字下得妙,便覺全句有神。”(《花間集》卷二)
洞庭秋色圖 溥儒
上一篇:《兩宋詞·張元幹·隴頭泉》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唐宋五代詞·毛文錫·臨江仙》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