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歌·伊州歌·入破第三》原文與賞析
三秋大漠冷溪山,八月嚴霜變草顏。卷旆風行宵渡磧,銜枚電掃曉應還。
本篇寫古代將卒在深秋大漠中奔襲的艱苦嚴肅情況。當時進擊的敵人當為匈奴。匈奴,為我國古代北方的民族之一。先后叫鬼方、混夷、獫狁、山戎,秦時稱匈奴。散居在大漠南北,過著游牧生活,善騎射。這個民族在北方邊地長期南犯為患,尤其是漢代以來,更頻繁南犯,曾多次被擊敗。
“三秋大漠冷溪山,八月嚴霜變草顏。”此二句寫官軍進擊匈奴的時間與地點。“三秋”,歷來將初秋七月、仲秋八月、晚秋九月合稱為三秋。“嚴霜”,嚴,厲也。因秋霜能殺百草,故稱嚴霜。“大漠”,指蒙古高原的大沙漠,也稱大磧。東起興安嶺西麓,西盡天山東麓,東西長約二千公里,南北相距約自七百公里至一千三百公里,廣漠無垠,浩瀚如海,古也稱瀚海。每當狂風驟起,沙行如流,故也稱流沙。其中景物蕭條,人跡罕至。在秋季七、八、九月間,大漠以南的廣大地區(qū)已經(jīng)是天高氣爽,“紅葉黃花”的季節(jié),可是在浩瀚的大沙漠中,卻已經(jīng)是狂風頻發(fā),流沙滾滾,晝夜溫差很大,夜間寒風侵襲山川,尤其是八月嚴寒的秋霜將山野的草木摧殘得枯萎凋零。作者僅以“三秋”二字即交代出襲敵行軍的時間;僅以 “大漠”二字即交代出襲擊敵人的地點;僅以“冷溪山”、“嚴霜變草顏”數(shù)字即交代出大漠環(huán)境的蕭條荒涼。將卒們正是在此時、此地、此種艱苦情況下,開始向常來犯之敵奮起進擊了。
“卷旆風行霄渡磧,銜枚電掃曉應還。”此二句寫將卒行軍的情景。旆,旗幟之通稱,此指軍中旗幟。卷,同“捲”。“旆”字前冠以 “卷”字,即將軍中旗幟被狂風吹得翻卷的情景描寫出來。“風行”,喻盛勢也。僅用此二字即將軍勢之強大、軍陣之威武表現(xiàn)出來。正是這支隊伍,在夜間乘敵人不備,悄悄地暗渡大沙漠(“渡磧”)。“銜枚”,枚狀像筷子,古代行軍時,使士卒口中橫銜之,防止說話,以免被敵人發(fā)覺。此用“銜枚”表明此次軍事行動屬于暗襲。“電掃”,極言此次軍事行動之迅速,行軍之順利,想來,他們在次日拂曉即可到達目的地。
本篇是一幅繪聲繪色的行軍圖,描繪出特有的意境:秋天驟起的狂風,猛吹大漠中的山川,大漠的流沙滾滾,八月的嚴霜摧殘著荒野的草木,一片枯萎凋零;軍中旗幟翻卷,強大的軍隊銜枚不語,以摧枯拉朽之勢在拂曉搶占目的地。襲擊破敵成功之后,不難想象出將卒們對勝利的喜悅。但作者不曾寫到,而讓讀者去尋味。
本篇詩句,多用對偶,如 “三秋”對 “八月”,“大漠”對 “嚴霜”,“卷旗”對 “銜枚”,“風行”對 “電掃”等,增加了詩的和諧與音韻美;僅用前兩句,即描述出行軍的時間、地點與環(huán)境;僅用后兩句即描繪出行軍的軍勢與軍陣情景。可見遣詞用語十分謹嚴精練。
上一篇:《宋代民歌·雨中花·倚西樓》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唐代民歌·伊州歌·入破第二》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