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歌·伊州歌·入破第二》原文與賞析
長安二月柳依依,西出流沙路漸微。閼氏山上春光少,相府庭邊驛使稀。
本篇為《伊州》曲入破第二,寫古代長安春光的美麗與西北地區的荒涼。
“長安二月柳依依,西出流沙路漸微。”長安,古都城。本秦離宮,漢高帝七年始都于此,惠帝三年更筑長安城,前秦、前趙、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均定都于此。故城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北。長安,在唐代與西域交往頻繁,經濟繁榮,文化發達,風光優美。在仲春二月間,即垂柳輕柔披拂(“依依”),春花怒放,大地一片春光。與此同時,長安以西的西北沙漠地區卻人煙稀少,一片荒涼。流沙,沙漠,沙常因風吹而流動轉移,故稱流沙。《唐書 ·西域傳》: “吐谷渾西北有流沙數百里,夏有熱氣傷行人。”《讀史方輿紀要·陜西·沙州衛》: “流沙在衛西。舊志: 自玉門出度流沙,西行至鄯善,此行至車師。一云,旦末國在鄯善西,其國之西北有流沙數百里,夏日有熱風為行旅之禍。風所至,唯老駝預知之,即噴而聚立,埋口鼻于沙中;人以為候,亦即將氈擁蔽鼻口,其風迅駛,斯須過盡,若不防者必至危死。”在從長安出發西行,經過 (“出”)這片沙漠時,由于流沙淹沒,西通的道路漸漸少(“微”) 了。在此時,狂風大作,流沙滾動,烏煙瘴氣,曠野茫茫,足陷深沙,寸步難行,正處危難之中。此情此景與長安的明媚春光形成鮮明對照。
“閼氏山上春光少,相府庭邊驛使稀。”閼氏,漢時匈奴王單于妻妾的稱號。“閼氏山”,匈奴之山名、在甘肅境內,一名焉支山。《通典·山川》:“甘州內有焉支山,匈奴失之,乃歌曰: ‘失我焉支,使我婦女無顏色。’ 說者曰: ‘焉支,閼氏也,今之燕脂也。’”由于氣候惡劣,土質貧瘠,匈奴的閼氏山上也滿山荒涼,看不到春天的景色(“春光”),宰相府(“相府”)邊外的驛站傳送文書的人( “驛使”)也很少見。這就進一步描繪出西北沙漠地區的荒涼無人煙’,令人望而生畏。
柳,自 《詩經》以來,在中國詩詞中不乏歌詠它的詩句,用以表明作者所處的季節與情思。本篇的“柳依依”,是巧妙地化用《詩·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中的佳句 “楊柳依依”。詩人精心選用春景中最具有代表意義的“柳依依”,即足以表現出仲春二月長安城春意盎然,春光美麗。描寫西北沙漠地區的荒涼,是選用“流沙路漸微”,“閼氏山上春光少”,“相府庭邊驛使稀”等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景物,則形象逼真而深刻地表現出西北沙漠地區非同尋常的荒涼。作者如果沒有親身經歷與體驗是絕對寫不出的。以二月長安的美麗風光與西北沙漠地區的遍地荒涼相對照,增加了詩歌的藝術效果。
上一篇:《唐代民歌·伊州歌·入破第三》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唐代民歌·伊州歌·入破第四》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