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民歌·東門之枌》原文與賞析
東門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穀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績其麻,市也婆娑。
穀旦于逝,越以鬷邁。視爾如荍,貽我握椒。
本篇寫一對男女青年通過在良辰會舞于市井而相愛結為情侶。它反映了當年陳地的特殊風俗。
本篇共三章。用賦體以男子的口吻敘寫而成。一、二兩章從回憶往事著筆,采用倒敘的手法寫出一對男女青年由相識到相愛的經過,為末章的贈物定情提出了事情的因由與根據。首章追敘他與女子初相會的情景。相會的地點是在 “東門之枌,宛丘之栩”。枌,即白榆,因其皮色白,故名。宛丘,本指四面高,而中央低的地方。栩,柞木。他們在陳國都城附近的宛丘地方相會了。當時那里一片白榆與柞木正長得樹干挺拔、枝杈繁茂,綠葉成蔭,一片青蔥蓬勃令人依戀的景象。正是在這里,“子仲之子,婆娑其下”。婆娑,舞貌。這時子仲氏家的姑娘正伴隨著眾多的男女青年在樹下翩翩起舞。她輕柔優美的舞姿激動著場內的舞伴,吸引著場外的觀眾,目光都投向她。那個與她會面的男青年,也為她的優美舞姿所打動,不禁產生愛慕之情。
次章緊接首章追敘他約請女子選擇良辰吉日共赴歌舞會的情景。選擇的時間與地點是 “縠旦于差,南方之原”。由于他首次與女子相會已產生愛慕之情,為了追求她,遂和顏悅色想方設法懇請姑娘選擇良辰吉日到南邊那眾人歌舞聚樂的市集去。女子對他也總算已有好感,便應諾了。遂“不績其麻,市也婆娑”。她不顧正忙于績麻,不顧家庭乃至鄰人的反對,經男子一請求,便毅然答應與他同赴集市輕歌曼舞。這不能不說是反映了陳地青年女子性格的大膽潑辣與爽朗無羈。
經一、二兩章對他們初相會及再邀赴舞會的追敘之后,接著便緊扣到第三章眼前的歌舞會。在這里,詩人直接描寫了歌舞會的盛況。在風和日麗的仲春季節,四方的男女青年都會聚到市場上,要參加歡樂的舞會。想借歌舞之機,向心上的人表達愛慕之情。而那對男女青年,也滿懷喜悅地“縠旦于逝,越以鬷 (zong,)邁”。男子出于對女子的愛慕、追求心切,抓緊時機找那女子趁此良辰吉日前往,并且兩人一道同行。他們很快就來到市集,隨即步入舞場,伴舞起來。那女子纖秀的體態、輕盈的腳步、柔和飄逸的舞姿,翩翩起舞,再加上她那顧盼傳神的秋波,使場內的舞伴們無不為之敬佩,使場外的觀眾無不為之贊嘆,那男青年更為之陶醉,對她的愛慕之情,已發展到迷戀,遂對她由衷地坦誠表白: “視爾如荍”。荍,植物名,一各荊葵,花呈淡紫色。將她比作一朵美麗的紫紅色荊葵花,這就形象描寫出她的秀美艷麗的容貌。她赤誠的心懷,忠貞不渝的愛情,也深深地打動了那女子,她竟“貽我握椒”。女子贈給他一把花椒是作為定情的禮物。這正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芍藥”(《鄭風·溱洧》)一樣。男子得到了他傾心的美麗的姑娘的愛情,遂使他歡喜若狂,感到幸福與自豪。其間的戀愛,至此已達到高潮,于是便戛然而止。
作者善于剪裁取舍,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三個愛情片斷與關鍵的場景,從而省略了許多細節。從首章的東門宛丘相識,到次章邀其同赴舞會,再到末章的歌舞會盛況,其間有許多細節,但都省略了,只選取三個具有代表性的愛情生活片斷加以描述,從而突出表現了題旨,其他一律刪除不寫。再從各章內的描述看,亦作精選省略,如首章從了解她的身份到目睹其優美的舞姿,本有許多經過細節,但都省略了,經選取,只描述了四句關鍵性的相會的場景;次章,邀女子赴舞會,這原非易事,本有許多經過細節,但卻都省略了,只選取前兩句來描述邀請的經過,選取后兩句來描述邀約的結果;末章對如何博得女子的愛情允諾,本有許多細節,但都省略了,經選取,只描述后兩句關鍵的表態定情場景。盡管作了剪裁省略,但并未影響表現事件的發展過程,卻使男女愛情生活的發生、發展直至高潮,其總的脈絡層次清晰而分明;并使布局錯落有致,筆調搖曳多姿。至于所省略的經過細節,留給讀者以想象的廣闊空間。
此詩用賦體敘寫,但敘事兼抒情,以活潑明快的筆調表現了誠摯純真的愛情,形成一首古代美妙動人的風情詩,一幅古代生動逼真的風俗畫。在中國古代民俗史上具有一定的價值。
上一篇:《先秦民歌·東山》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先秦民歌·豐》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