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民歌·長城歌》原文與賞析
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尸骸相支拄。
這是一首憤怒控訴繁重的徭役給勞動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民歌。全篇沒有任何渲染,語言明白如話,但卻達到了令人震顫的藝術效果。
秦統一六國以后,為了防御匈奴南侵,在秦、趙、燕三國修筑長城的基礎上,又對長城予以修繕,使之連貫為一。秦長城西起臨洮 (今甘肅省岷縣),東至遼東,綿延數千里。秦筑長城對于防御外族的侵略確實起過重要的作用,但是,無止境的徭役也給當時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死傷民眾不計其數。這首民歌就是這一歷史現實的真實反映。
“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后二句是說,生了男孩千萬不要把他養育成人,生了女孩要用精細的食物精心喂養。“慎勿”,千萬不要的意思;“舉”,養育,撫養。“哺”,喂養;“脯”,干肉,這里指精細美味的食物。封建的傳統觀念,往往是重男輕女。但這首民歌一開始,卻與傳統觀念大相徑庭,不能不引起讀者的疑問:為什么生男孩不要養育他,生了女孩卻要精心培育呢? 原因何在? 這是需要回答的。
“不見長城下,尸骸相支拄。”尸骸,尸骨。相支拄,相互支撐,支架,堆積如山。后兩句回答了上兩句的疑問。長城下堆積如山的尸骨,正是男兒的骨骸。秦修筑長城,繁重的勞役、惡劣的生活環境,使無數男兒悲慘地死去,與其讓他們這樣死去,還不如讓他們一生下來就餓死,這樣,他們既免受徭役之苦,父母也不會白白付出多年養育的心血。而生了女孩長大以后,卻不用服徭役,所以要精心喂養,使他們長大成人。這是一層意思。而另一層意思是說,由于繁重的徭役,男兒被迫去修筑長城,慘死在外,家里缺乏男勞力,把女孩養育成人,既可支撐家庭門面,又可以補充男勞力之不足。因此,“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浦”之怨憤之情便可以理解了。
這首民歌看似違背常情,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卻極為深刻。殘酷的封建壓迫和剝削,繁重的無止息的徭役,使廣大勞動人民饑寒交迫,難以生存。在重男輕女的封建社會,生男孩給家庭帶來的喜悅卻被憂傷所代替,生男孩倒不如生女孩,這喜悅中蘊含的痛苦,是沉重的、艱澀的。它是對統治者不顧人民死活暴政的憤怒的控訴和鞭撻。難怪唐代偉大詩人杜甫也學習這種手法,在《兵車行》 中對戰爭給廣大勞動人民帶來的痛苦作了這樣的描述:“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上一篇:《唐代民歌·長命女》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隋代民歌·長白山歌》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