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民歌·上聲歌八首·其四》原文與賞析
三鼓染烏頭,聞鼓白門里。攬裳抱履走,何冥不輕紀?
這首民歌,寫采藥女子對戰爭的反抗情緒。
“三鼓染烏頭”,三鼓,古代戰爭中催征的戰鼓,《尉繚子》說: “商,將鼓也,角,帥鼓也,小鼓,伯鼓也。三鼓同則將帥伯其心一也。”染,傳遍、傳聞到之義。烏頭,一種草藥,即堇,《本草綱目》云: “烏子,四月采,春時莖初生,有腦,頭如烏鳥之子,故謂之烏頭。”這句說,女子正采藥,聽到了催征的戰鼓。“聞鼓白門里”,指女子回到白門里后,仍聽到鼓聲,可見催戰之急。白門,相當于城墻。《宋史·王儉傳》曰: “宋世宮門外六門城設竹籬,是年初有發白虎樽言: ‘白門三重門,竹籬穿不完’,上感其言,改立都墻。”李白詩云: “驛亭三楊柳,正當白門下”。又,《魏志·呂布傳》: “布與其麾下登白門樓,兵圍急,乃下降。”蘇軾曾寫詩曰: “猶勝白門窮呂布,欲將鞍馬事曹瞞”。“攬裳抱履走”,指女子聽到戰鼓后,急欲躲避的驚慌神態。“何冥不輕紀”,冥,暗、幽味不明,此指因戰爭而使社會混亂。紀,道、綱常。輕紀,猶輕視國家法紀、綱常,擾亂國家秩序,為害百姓。這句表現女子對戰爭的不滿。
這首詩在南朝樂府民歌中極為特殊。首先,它反映了南朝動亂的社會現實,表達了廣大人民對戰爭的反抗情緒以及他們渴望社會安定的思想。其次,在南朝的歌舞聲色社會中,詩歌反映的是享樂安逸的社會生活,而本詩卻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一改南朝文學濃重的脂粉氣息。第三,藝術上,前二句從側面極寫戰爭的聲勢,后二句寫女子的反應及心理怨望情緒,尤其是第三句“攬裳抱履走”,把女子在匆忙慌亂之中的情態,栩栩如生地表現了出來。
上一篇:《魏晉南北朝民歌·子夜四時歌·冬歌·其十六》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魏晉南北朝民歌·那呵灘(選二首)·其四》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