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稽太守參政魏公〔2〕,作望海亭于臥龍之巔,率其屬為歌詩以落成,錄與書來,且使賦之。余謹(jǐn)掇其膏馥之余,擬賦一首以寄,后日獲從杖屨其上〔3〕,于山川之神,尚有舊焉。其辭曰:
諸侯之客,有來自東,而姹會稽之游者〔4〕,曰:佳乎麗哉!越之為邦也,縈山帶湖,樓觀相望;背臥龍而崛起,煥丹碧之翚翔〔5〕。躋攀下臨,顧瞻無旁〔6〕。平疇蔚以稚綠,喬木森其老蒼〔7〕;淙萬壑之春聲,寫千巖之秋光。朝霞暝霏,扶疏微茫〔8〕。望山河之故墟,吊草木之余社〔9〕。夏后萬國之朝,勾踐百戰(zhàn)之野〔10〕,興亡梗概,猶有存者。至于流觴泛雪,高人之舊事〔11〕;浣紗采蓮,游女之遺跡〔12〕。郁溪山之如畫,尚仿佛其可識〔13〕。訪故老以問訊,興慨嘆于疇昔。是為游覽之大略,而蓬萊觀風(fēng)之所得〔14〕。雖然,士固多感,而況于對景以懷古,撫事而凝情,往往使人魂斷意折,酒澹而歌不平。故麗則麗矣,而未擅乎登臨之勝也。
若夫浩蕩軒豁〔15〕,孤高伶俜〔16〕,騰駕碧寥,指麾滄溟,墮憂端于眇莽,挹顥氣于空明〔17〕,飄飄焉有連鰲跨鯨之意〔18〕,舉莫如望海之新亭。嘗試登茲而望焉:沃野既盡,遙見東極。送萬折之傾注,艷寒光之迸射;浸地軸以上浮,蕩天容而一色〔19〕。珠輝具芒,矗橫霓〔20〕,快宇宙之清寬,悵百年之逼仄。當(dāng)其三星曉橫,萬境俱寂〔21〕;浴日未動,晨光先激。波鱗鱗而躍金,天晃晃而半赤〔22〕,赪輪騰上,東方皆白。煙消塵作,棲鳥振翼。俯群動而紛起,寄一笑于遐覿〔23〕。永我暇日,苒其將夕〔24〕。餞斜暉于孤嶂,候佳月于滄浦〔25〕。沉沉上下,杳無處所。驚玉地之破碎,漾銀盤而吞吐;忽褰云而涌霧,獻(xiàn)霜影于庭宇。夜色既合,初聞鐘鼓。觴屢至而不辭,詩欲成而起舞。又若潮生海門,萬里一息〔26〕;浮光如線,濤頭千尺。方鐵馬之橫潰,倏銀山之崩坼。氣平怒霽,水面如席〔27〕,吳帆越檣,飛上空碧。此亦天下之偉觀,然猶未及乎目力。
燕香舂容,俗客莫陪〔28〕;神清意消,徒倚徘徊。天風(fēng)激吹,波濤闔開;五云明滅,丹宮絳臺〔29〕。睇三山之不遠(yuǎn),其為公而飛來〔30〕。遂招汗漫之勝游,下飆車之逸軌〔31〕;屬紫霄之妙質(zhì),侑玉之清醴〔32〕。勤歌鸞與舞鳳,壽仙伯以多祉〔33〕;恍風(fēng)雨之皆散,但驚塵之四起。悟真靈之不隔,而何有乎弱水之三萬里也〔34〕。
噫!昔之居此者多矣,曾靡暇于經(jīng)營。逮山靈之效奇,發(fā)遺址于巖扃〔35〕;殫妙巧于天藏,超埃而上征。極觀聽之所接,遂杳渺而難名;嗟此樂之無央,與來者而同登。決眥蕩胸,雪其塵纓〔36〕,且安知前日之蒼煙白露,斷蔓而荒荊者哉!顧客子之所能道者,才管中之一斑;惟覽者之自得,會絕景于憑闌。心凝神釋。浩如飛翰〔37〕,而后知茲亭之仙意,而凌虛御風(fēng)之無難。主人瞿然而起曰:有是哉!吾將觀焉。
【注 釋】
〔1〕望海亭:未詳。
〔2〕會稽:郡名。秦置,治所在吳縣。地當(dāng)今江蘇省南部及浙江西部。 郡守:官名。秦廢封建,設(shè)置郡縣,郡設(shè)守、丞、尉各一人。守治民,丞為佐。邊遠(yuǎn)之郡丞為長吏。漢景帝中二年更名太守,秩二千石。魏公:未詳。
〔3〕屨:踐踏。
〔4〕姹(chà):。司馬相如《子虛賦》:“子虛過姹烏有先生。”
〔5〕臥龍:謂眠臥之龍。庾信《同會河陽公新造山池聊得寓目詩》:“暗石疑藏虎,盤根似臥龍。” 丹碧:赤與青,丹青。陳泰《三月望楚昭王廟觀樂舞詩》:“晶熒丹碧飛甍閣。”
〔6〕躋攀:登攀。
〔7〕平疇:平坦的土地。《陶淵明集》三《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詩》之二:“平疇交遠(yuǎn)風(fēng),良苗亦懷新。” 喬木:木之高而上曲者日喬。今通稱枝干長達(dá)二三丈以上者為喬木。《詩經(jīng)·周南·漢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息。”
〔8〕朝霞:早晨的日光照耀的云彩。六氣之一。屈原《遠(yuǎn)游》:“食六氣而飲瀣兮,潄正陽而含朝露。” 扶疏:繁茂分枝貌。《韓非子·楊權(quán)》:“為人君者,數(shù)披其木,毋使木葉扶疏。”
〔9〕余社:祖先所留的福祉。孫萬壽《答楊世子詩》:“若人惟杰出,繼世承遺社。”
〔10〕夏后:復(fù)姓。 勾踐:即越王勾踐,春秋時(shí)越王。為吳王夫差所戰(zhàn)敗,困于會稽,屈膝求和。其后臥薪嘗膽,發(fā)憤圖強(qiáng),十年生聚,十年教訓(xùn),終于滅掉吳國。又渡淮水,會諸侯,受方伯之命,霸稱中國。
〔11〕流觴:按古人修禊之目,與會者列于曲水之旁,投觴于水之上游,任其循環(huán)而下,止之則取而飲之,謂之流觴。王羲之《蘭亭序》:“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 高人,高士:駱賓王《寓居洛濱對雪憶謝二詩》:“高人儻有訪,興盡詎須還。”
〔12〕浣:洗濯衣垢。
〔13〕郁溪山:未詳。
〔14〕蓬萊:山名。古代方士傳說為仙人所居。《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北經(jīng)》:“蓬萊山在海中。”《史記·封禪書》:“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傳在海中。”
〔15〕軒豁:開明之義。韓愈《河南神廟碑》:“乾端神倪,軒豁顯露。”
〔16〕伶俜:孤單。《文選》潘岳《寡婦賦》:“少伶俜而偏孤兮,痛忉恒以摧心。”
〔17〕顥(hào)氣:潔白清鮮之氣。班固《兩都賦》:“軼埃壒之混濁,鮮顥氣之清英。”
〔18〕鰲:傳說中的大龜。屈原《天問》:“鰲戴山抃,何以安之。” 鯨:動物名,亦作“”。屬哺乳類,種類甚多,生活在海洋中。賈誼《吊屈原賦》:“橫江湖之鳣鯨兮,固將制于螻蟻。”
〔19〕地軸:支持大地回轉(zhuǎn)之軸心,又謂大地之深奧,或謂地也。《文選》木華《海賦》:“壯如天輪,膠戾而激轉(zhuǎn),又似地軸,挺拔而爭迥。”
〔20〕(dōng):即
,虹的別稱。李白詩《古風(fēng)》之二:“
東入紫微,大明夷朝輝。”
〔21〕三星:《詩經(jīng)·唐風(fēng)·綢繆》:“三星在天。”三星,毛《傳》以為即參星,鄭玄箋以為即心星,均指一星而言。
〔22〕鱗鱗:如鱗狀物。如云、水等。《文選》鮑照《還都道中詩》:“鱗鱗夕云起。” 晃晃:明貌。《藝文類聚》一:晉傅玄《日昇歌詠》:“逸景何晃晃,旭日照萬方。”
〔23〕赪(chēng):紅色。《爾雅·釋器》:“再染謂之赪。”
〔24〕苒(rǎn):漸漸。
〔25〕孤嶂:孤立的山峰。
〔26〕海門:謂由海入陸之口岸。
〔27〕霽:雨止。《書·洪范》:“乃命乃筮,曰雨曰霽。”
〔28〕舂容:撞擊。《禮記·學(xué)記》:“善待問者如撞鐘……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鄭玄注:“從,讀如富父舂戈之舂。舂容,謂重撞擊也。”本指鐘聲回蕩相應(yīng),引申為雍容暢達(dá)之意。
〔29〕五云:青、白、赤、黑、黃五色之云。又五色之瑞云。杜甫《杜工部草堂詩箋》十一:《重經(jīng)昭陵》:“再窺松柏路,還有五云飛。” 丹宮:紅色的宮殿。顏延之《直東官答鄭尚書詩》:“皓月鑒丹宮。”
〔30〕三山:古代神話中的三神山。舊題晉王嘉《拾遺記》高辛:“三壺則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壺,則方丈也;二曰蓬壺,則蓬萊也;三曰瀛壺,則瀛洲也。”
〔31〕汗漫:不著邊際。《淮南子·俶真》:“甘暝于溷之域,而徒掌倚于汗漫之宇。”飆車:御風(fēng)之車,謂其行甚速也。《真仙通鑒》:“王母所居宮闕,有曾城千里,五樓十二,瓊?cè)A之闕,光碧之堂,其山之下,弱水九里,井飆
輪,不可到也。”
〔32〕斝(jiǎ):古代銅制酒器,似爵而較大,有三足兩柱、一鋬,圓口平底、盛行于商代。《詩經(jīng)·大雅·行葦》:“或獻(xiàn)或酢,洗爵奠斝。”
〔33〕仙伯,眾仙之長。又為仙人。《神仙傳》:“淮南安未得上天,遇諸仙伯,安少習(xí)尊貴,稀為卑下之禮,坐不起恭,或語高亮,或誤稱寡人。”
〔34〕弱水:古人稱水淺或不通舟楫者為弱水,或謂水弱不能勝舟,輾轉(zhuǎn)傳偽遂有功不能負(fù)芥或不勝鴻毛說。古籍所載弱水甚多,此處不贅。
〔35〕山靈:山神。班固《東都賦》:“山靈護(hù)野,屬御方神。” 扃:自外關(guān)閉門戶用的門栓。又門戶亦曰“扃”。
〔36〕決眥:張眼瞪視。 塵纓:世俗之事。孔稚珪《北山移文》:“昔聞投簪逸海岸,今見鮮蘭縛塵纓。”
〔37〕飛翰:緊遞送之書信。《后漢書·孔融傳》:“收合士民,起兵講武,馳檄飛翰,引謀州郡。”
【賞 析】
此文重點(diǎn)寫登上“望海亭”的所見。此后又寫海上所出現(xiàn)的光怪陸離的景象;于是由陸景而及海景,由海景又及仙景,使讀者目不暇給。從駢文角度考察,僅對仗工整而已,基本上未用典,更少藻飾,這是駢文變化到宋代的又一特點(diǎn)。似可稱之為淡化了的駢文。
上一篇:駢文《月賦》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駢文《李舍人山亭詩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