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年《李延年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漢]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復傾國,佳人難再得。
《李延年歌》,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歸入《雜歌謠辭》。《漢書·外戚傳》 (上)記載: “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愛之,每為新聲變曲,聞者莫不感動,延年侍上,起舞歌曰……(按即此歌,故刪節)上嘆息曰:‘善,世豈有此人乎’!”唐,顏師古注曰: “非不希惜城與國也,但以佳人難得,愛悅之深,不覺傾覆也。”這大概就是漢武帝稱“善”的原因之一吧。
全詩共六句,句句精警,千古傳頌,遂為成典,文人學士,爭相引用,以滋翰墨,潤飾篇章。本詩前兩句,不從正面著筆去描寫“佳人”的色姿,而從“北方”之廣闊背景和“絕代”之人生跨度,烘托其卓然“獨立”,無與倫比的麗態艷容。但是,詩人對這樣的“絕代佳人”并無贊美玩賞之意,而是為下文蓄勢壯筆。三、四兩句,翻滾逆接,寫出“一顧”、“再顧”,即一而再,再而三的一味玩賞“絕代佳人”,沉緬女色,不問國政,會導致傾覆城池,顛覆國家的危險。夏桀之寵妹喜,商紂之迷妲己,周幽之戀褒姒,都是前車之鑒,但是,可悲的則是這些昏君,身死國亡而不自醒悟。最后兩句,乘勝猛擊,從靈魂深處,挖掘出這些亡國喪軀之君,“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的貪色丑惡心理活動。“寧不知”,即怎么不知道。這些昏君怎么能不知道迷戀女色、荒廢政事會導致“傾城”、 “傾國”的嚴重惡果呢?他們清清楚楚的知道這些歷史教訓,但是, “一顧” “再顧”于“絕代佳人”之中,他們就不能自拔了。到底是“女子禍國”,還是“君昏禍國”,李延年在這首詩歌結尾,態度曖昧,秣棱兩可,這大概與漢武帝親自在場聆聽的關系致為重要,所以,他只好含混其詞,于“佳人”“昏君”之間,各打五十大板,讓他與她去平分秋色吧。
作家創作的動機,往往伴隨著語言的演變,經常出現反向趨勢,后人對李延年這首詩中“傾城”、傾國”的理解正是這種特殊規律的一個例證。 “傾城”與“傾國”在漢代以前是同義詞,其源出于《詩經·大雅·瞻卬》:“哲夫成城,哲婦傾城”鄭玄《箋》曰:“哲為多謀慮也;城,猶國也。丈夫,陽也,陽動,故多謀慮則成國;婦人,陰也,陰靜,故多謀慮乃亂國。 ”可是,后來人們反用來作為稱譽美女之詞,南朝梁·何思澄《南苑逢美人》 :“傾城今始見,傾國昔曾聞。”南朝陳·徐陵《(玉臺新詠)序》:
“真可謂傾城傾國,無對無雙者也。”唐玄宗《好時光》 : “莫倚傾國貌,嫁取個,有情郎。”武平一《妾簿命》:“常矜絕代色,復恃傾城姿。”李白《清平調》:“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武元衡《贈佳人》:“步搖金翠玉搔頭,傾城傾國勝莫愁。”元·王實甫《西廂記》:“小子多愁多病身,怎當他傾城傾國貌。”明·梁辰魚《浣紗記·泛湖》:“載去西施豈無意,恐留傾國更迷人。”清·唐孫華《維揚舟中作》:“空谷未聞傾國貌,褰帷都懷倚門妝。”另外,還有沿用本義的,如李商隱《馬嵬》:“君王若道能傾國,玉輦何由過馬嵬。”黃庭堅《次韻宋楙宗僦居甘泉坊雪后書懷》:“燕頷封侯空有相,蛾眉傾國自難昏”。諸如此類,還可以舉出很多,可見《李延年歌》對后世影響之巨大。
上一篇:楊維楨《殺虎行并序》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枯魚過河泣》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