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調·水仙子》原文與翻譯、賞析
喬吉
尋梅
冬前冬后幾村莊,溪北溪南兩履霜。樹頭樹底孤山上①。冷風來何處香?忽相逢縞袂綃裳②。酒醒寒驚夢,笛凄春斷腸、淡月昏黃。
【注釋】 ①孤山: 在杭州西湖中,舊時多梅花。②縞袂: 白色的絹做的衣袖。綃裳: 薄綢做的下衣。都指梅花。
【曲大意】 冬天前后走遍了多少村莊,小溪兩岸腳上染滿了雪霜。樹上樹下杭州孤山上到處尋訪。冷風吹,何處傳來一股幽香?忽然相逢,一片梅花像是白絹做的衣袖、薄綢做的衣裳。突然酒醒了,寒氣驚破了我尋梅的夢幻,凄清的笛聲吹斷了我傷春的愁腸。夜沉沉,淡淡昏黃的月色令人無限惆悵。
【賞析】 踏雪尋梅是古代文人墨客的雅事。這首小令寫出了作者苦苦尋梅和酒醒夢覺之后的失落感。前五句寫尋梅,后五句寫夢醒后的感受。先寫苦苦探詢梅花蹤跡,尋而不得,為后來突然發現梅花后的心情作了充分鋪墊,形成巨大落差。“眾里尋他千百度,驀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喜悅之情躍然紙上。
前三句句法相同,但因時空不斷轉換,從概括到具體逐漸深化,所以并不顯板滯。“冬前冬后”說明作者尋梅時間很早很長。“幾村莊”表現作者走了很多地方。“溪北溪南”是承接“幾村莊”來的。在哪里尋梅呢?在村莊的“溪北溪南”。“兩履霜”是曲筆,不直說走了很多路,而用雙腳染滿霜雪言其尋梅之苦,尋梅之誠。“樹頭樹底孤山上”,又承接 “溪北溪南”而來。在溪的兩岸和杭州孤山上到處尋覓著梅花的蹤影。(北宋詩人杜逋曾在孤山賞梅,并作了不少賞梅詩傳世,這里的梅花自然不同凡響。)“樹上樹底”四字傳達了尋梅者的細心和熱誠,一棵樹一棵樹地上下打量著寒梅著花未? 唯恐漏掉了開花的梅枝。
從“幾村莊”到“溪北溪南”,進而到 “樹上樹底”,由大到小,由粗疏到具體,由模糊到清晰,這三個句式相同的排比句,證明梅花是如此少而難于尋找,同時也表明了作者尋梅的急切心情。最后好像沒有希望了,突然峰回路轉,柳暗花明,冷風吹來一股幽香。鐵鞋踏破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忽相逢縞袂綃裳”,像身著白絹薄綢的白衣仙子般的梅花突然呈現在眼前。于是作者立刻由絕望的深淵升到了喜悅的巔峰。
“酒醒寒驚夢”,可能是作者醉酒尋梅,也可能是在尋得梅花后,留戀忘返,不免對梅而酌,邊賞梅邊飲酒,梅花醉人,酒醉人,于是頹然臥于梅樹之下。待到酒醒時,待到寒氣襲人夢醒時,說明尋梅者醉臥已經很久了。夢醒之后,一種沉重的失落感立刻襲上心頭。遠處傳來一聲笛曲,更添惆悵。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有“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 《落梅花》”的詩句,《落梅花》即《梅花落》笛曲 (為押韻李白更動詞序)。作者聽到這樣一聲笛曲,立即聯想到自己尋尋覓覓好不容易發現的梅花不久就要凋謝,自然不免使戀春的人柔腸寸斷。春要去了,梅花要去了,能不令人酸鼻?探梅者只能在白天到處奔波,醉臥花下,一覺醒來,卻是“淡月昏黃”的夜色,表現出作者發現梅花后再無牽掛,愿望達到后一覺入睡的甜蜜心情,同時,昏黃的月色平空又增添了一層淡淡的哀愁。三句14字,創造了一種傷春、惜梅的悲涼氣氛。這三句凄苦的冷色調和開頭三句急切尋梅的熱色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非常能襯托出作者酒醒驚夢后心情的落寞。
全篇不足50字,寫了尋梅的渴望、失望,發現梅花后的喜悅和傷春、惜梅的惆悵,感情時起時落,充分表現了作者對梅花的一往情深,并透露出失意的心情。
上一篇:《南呂·醉太平》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詠懷(其十九)》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