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民歌·掛枝兒·寄書》原文與賞析
捎書人,出得門兒驟,趕丫環喚轉來,我少分付了話頭。你見他時,切莫說我因他瘦。現今他不好,說與他又添憂。若問起我的身軀也,只說災晦從沒有。
在古代,由于交通極不發達,丈夫一旦遠去,夫妻各在一方,書信難達,情意難通。這時,如果有一個捎信人出現,長時間積聚于心頭的情感便如山洪爆發,一瀉千里。這類作品大都抒發的是茶飯不思的相思苦,纏綿悱惻的離別情。說到底,都是表白心跡,感動對方,以盼得重相見,早團圓。《寄書》則不同。它不寫采自“他”身邊的捎信人的敘述,不寫女主人公的問長問短,甚至連她的景況也不正面落筆,只是截取捎信人去而又被喚回的一個橫斷面,以女主人公對捎信人的叮囑謀篇。她捎給丈夫的,不是相思的凄苦,不是離別的傷感,她把這一切都深深地埋在自己的心底;她奉獻的是深摯的愛心,和熙的安慰,殷切的關懷,表現了一位善良賢惠、通情達理的妻子對丈夫的深深的理解,厚厚的愛意。
“出得門兒驟”,一個“驟”字有著很豐富的內涵。捎信人為什么一出門就那么急于趕路?或許是她對丈夫關心太切,問這問那,沒完沒了,以至捎信人怕耽擱自己趕路的時間;更可能的是,捎信人目睹思婦病懨懨無助無告的處境,深感同情,更急于把這里的一切告訴思婦的丈夫。借捎信人動作的急速,來表達少婦情感的沉重,手法相當高妙。
望著捎信人急急而去的身影,這位少婦突然想起了什么,連忙叫丫環追回,說是有幾句重要的話忘記囑咐了。是什么樣重要的話,以至要她“趕丫環喚轉來”呢?“你見他時,切莫說我因他瘦。”明明是“因他瘦”,卻要捎信人切莫說出,以使丈夫寬心,這份癡情實在令人感動不已!
第三層是對第二句的解釋,表現出她通情達理,善解人意。從捎信人的口中,她得知了丈夫現在不盡人意的情況,這使她在凄苦、多病之上,又添憂愁、焦急。難能可貴的是,這時她想的不是自己,而是“獨在異鄉為異客”的丈夫,想到 “現今他不好”,如果讓他知道了她現在處境,他肯定“又添憂”,那豈不是雪上加霜?為此,她才“趕丫環喚轉來”,叮囑捎信人“切莫說我因他瘦”。這是什么樣的品德,這是什么樣的情懷!設身處地,推己及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些美德又集中地在這位少婦的言行中得以體現,不能不令人敬佩。這位少婦并非沒有悲涼,沒有哀傷,沒有凄苦,沒有繾綣纏綿之情,但當知道了丈夫的處境后,默默咽下這一切。她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中國古代女性的偉大。
聰穎的少婦也深深知道,即使捎信人不主動說出她現今的處境,表情上也難以完全掩飾得住;即使掩飾得毫無紕漏,以丈夫對她的深愛,也絕不會不主動地提及。因此,她在千叮嚀萬囑咐中又加了最后一句:如果他硬要問起我身體的情況,你就告訴他,我沒病沒災,也沒不遂心的事,挺好。
寄書捎話,是民歌中的常用素材,但所塑造的人物性格和形象是大不相同的。《羅江怨·思罷了想》 中的女主人公要捎信人帶的話是: “你對他說(我)黃瘦多少,再對他說我命難熬。相思害得我無依無靠。來的早還與你相交,來的遲我命難逃。”感情雖然真摯,同 《寄書》相比,卻嫌深沉不足。
“妻賢夫禍少。”有這樣一位賢達的妻子,盡管 “現今不好”,他也會走出低谷,在逆境中崛起!
上一篇:《明代民歌·掛枝兒·喜鵲》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明代民歌·掛枝兒·帳》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