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民歌·東門行》原文與賞析
出東門,不顧歸,來入門,悵欲悲。盎中無斗米儲,還視架上無懸衣。拔劍東門去,舍中兒母牽衣啼:“他家但愿富貴,賤妾與君共輔糜。上用倉浪天故,下當用此黃口兒。今非!”“咄,行!吾去為遲!白發時下難久居。”
在漢樂府民歌中,塑造了許多不同的人物形象,有病婦、孤兒、老兵等,這首詩則塑造了一位欲鋌而走險者的形象。從詩中,我們看到了在當時封建統治階級的剝削壓迫下,人民大眾窮苦不堪,無衣無食,被迫鋌而走險的情景。
此詩可分為三層,“出東門”六句為第一層,寫主人公家中的貧窮以及要不要鋌而走險的思想矛盾。“出東門,不顧歸”二句,寫他憤然出走的情形。決然走出東門,不考慮后果如何。東門,是指主人公所居住的城東門。他 “出東門”,欲鋌而走險,但家中還有妻兒,又怎能放心得下?于是又回到家門,更加使他傷心失意。這是因為家中“盎中無斗米儲,還視架上無懸衣。”可謂是一貧如洗,這又怎能使全家生存下去呢?看到家里的處境,想到全家人的性命,他要闖出一條生路,從而堅定了 “出東門”的決心。這一層雖然僅僅六句,卻將一位為生活所迫,欲“犯上作亂”者的形象躍然紙上,從而也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的階級壓迫及階級矛盾。
“拔劍東門去”七句為第二層,寫妻子勸丈夫忍耐。主人決心拔劍再出東門,而性格柔弱善良的妻子怕丈夫遭到危險,苦苦哀求丈夫。“舍中兒母牽衣啼”是寫主人公妻子的動作表情。她牽著丈夫的衣服啼哭,這自然表現了他們夫妻的情感,但眼淚不能留住丈夫,還必須讓他知道拔劍鋌而走險的利害。于是她向丈夫哭著敘說: “他家但愿富貴,賤妾與君共鋪糜。上用倉浪天故,下當用此黃口兒。”鋪,食。糜,爛粥。用,為了。倉浪,青色。倉,通 “蒼”。倉浪天,即蒼天。黃口兒,本指鳥雛初生嘴角黃色,這里引伸為幼兒。她寧愿和丈夫共同喝稀粥,也不愿意他鋌而走險,因為上有蒼天,下有黃口小兒。“今非”,即勸告丈夫不該這樣做。可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同時,從妻子這段話語中也可看出她是一位甘愿同丈夫過苦日子的賢妻良母,是當時千千萬萬善良女性的代表。
“咄”以下四句為第三層,寫主人公選擇了反抗的道路。妻子牽衣、啼哭、勸說,都沒有動搖丈夫鋌而走險的決心。“咄”,是表示拒絕的呵叱聲。行,即指堅決要走。“吾去為遲”,是說我現在走已經晚了。最后兩句是說我白發時時脫落,難以長此以往地再挨下去。丈夫的憤慨決絕之情,表明了再也沒有勸說余地了。當然,這不是他一時的激動所采取的行動,而是為生活所迫,在內心深處經過激烈的斗爭而選擇的唯一生路。
此詩雖然很短,但詩中主人公的形象卻鮮明,神態畢現,這與此詩所采用的藝術手法是密不可分的。如用人物互相映襯的手法,以妻子的柔弱性格來反襯丈夫的剛毅性格。這種互相輝映的手法極有感染力。再有,此詩很善于描寫主人公的心理矛盾。他已走出東門,但又猶豫不定,返回家門,當看到家中缺衣少食,才又決心拔劍出走,妻子的苦苦勸告都沒有動搖他的決心,很好地表現主人公的反抗斗爭精神。其他,如語言質樸,句法靈活,音節短促等特點都有助于表現人物神態。
上一篇:《先秦民歌·東門之池》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秦漢民歌·烏生》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