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從軍征》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漢]民歌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飴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本詩屬于樂府詩的《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名《紫騮馬歌辭》。
這首詩通過一個服役六十五年的老兵的自述,揭露了在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的封建社會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控訴了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展現了一個時代的社會悲劇。
詩歌一開頭用了“十五”與“八十”這兩個數字,對不合理的兵役制度進行了有力的控訴。當時的統治者對長期在邊疆服役的士兵們的死活置若罔聞,給他們造成了極大的痛苦。作品中的這老翁從還是一個未成年的十五歲的孩子就被迫從軍,直到八十歲高齡,才得以回家,說明他是足足在外過了六十五年戎馬倥傯的生活,其中經受了多少生死搏斗,飽嘗了多少顛沛之苦。但是當這個幾乎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保衛邊境的老兵,在他晚年退役回到家中時展現在他面前的卻是一片家破人亡的慘景:昔日的家園已變成荒涼的墳場,狐兔離行,雉鳥飛掠,庭院、井臺野草叢生,滿目蕭條,荒蕪不堪。這是連年戰爭留下的罪惡殘跡。他無依無靠,只好用野谷做飯、野菜做羹,但是飯做熟了卻再也無人與自己同餐,于是出門東望,不禁涕淚沾衣。這位八十歲的老人雖然僥幸從戰場上活過來了,而現在卻要經受一種新的,然而是無法忍受的精神折磨。沒有一線希望,得不到任何安慰。年邁無著,孑然獨處,悲涼凄慘之狀,躍然紙上。
這首詩在寫法上采用了以個別代一般的手法,首先在人物形象上,這位老翁是千千萬萬個從軍者中的一個典型形象。根據史籍記載,漢代十五從軍八十始歸的現象雖不多見,但也并非沒有,尤其是到邊塞屯墾戍邊的軍士,往往老死邊域。在戰禍綿延的時代,服役期漫長以至遙遙無期,是相當普遍的現象。從軍者戎守無期,滔滔不歸,生還者往往十不及一。因此本詩刻畫這樣一個從軍者的形象,就更有代表性,也更有利于主題的揭示與深化。其次在場景描寫上也有典型性。詩歌沒有直接評價戰爭或兵役制度的不合理,而是通過老翁八十歲回家后的遭遇,選取了三個場景:第一,他與鄉里人的問答;第二,他所見到的荒涼的家園;第三,羹飯做熟后東望垂淚的情景。這一個個特寫鏡頭,鮮明、生動,使讀者從這些具體描寫中看到了主人公悲慘的一生。無形中使主題更加深化了。
上一篇:劉廷璣《勸農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呂南公《賣帚翁》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