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兵官兵,
黃病不輕!
個個是煙鬼,
走道象豆蟲。
見了大煙燈,
有時也挺勇。
——《義和團歌謠》
鴉片戰爭時,清朝擁有大批軍隊,其中有以滿族人為主的“八旗軍”五十萬,以漢族人為主的“綠營”軍六十六萬。但如此龐大的軍事力量卻抵擋不住遠涉重洋、人數極少的帝國主義侵略者的進攻。自鴉片戰爭一直到義和團運動,每次都以清廷喪權辱國、屈辱求和而告終。反侵略的正義戰爭之所以失敗,雖然主要是由于統治者的腐朽,推行投降主義路線,但軍官、士兵素質太差,普遍吸食鴉片也是原因之一。民謠從這一方面進行了揭露。
英國對華進行可恥的鴉片貿易,不但使中國白銀外流、財源枯竭,也使各級政府官員身心受到毒害,那些在太平時安閑度日的官兵幾乎人人成為“癮君子”。當英國“遠征軍”的大炮轟向虎門時,清朝的軍隊愴惶敗陣,與官兵吸食鴉片喪失戰斗力密切有關。自此而后,鴉片愈來愈多地輸入中國,清朝的軍隊受到的毒害也愈加嚴重,到義和團運動勃興之時,他們對洋鬼子更無招架之力了。這首民謠對他們的形象作了生動的勾畫:“黃病不輕!”可以想象這些官兵們由于抽鴉片面黃饑瘦、無精打彩的模樣;“走道象豆蟲”,贏弱無力、弱不經風,哪里還有上陣廝殺的力氣!唯一使他們來點精神的還是“大煙燈”。這樣的軍隊上陣怎么能不打敗仗!
這是一首諷刺歌謠。誠“官兵官兵,黃病不輕!”以醫生給病人看病的口吻道來,猶如給官兵們下了確診結論:已經病入膏育無可救藥了! “走道象豆蟲”,以“豆蟲”喻其舉止,形象生動,不乏夸張成份,是對官兵的進一步嘲笑: “見了大煙燈,有時也挺勇”,是一句反諷,暗寓他們見了洋鬼子的“不勇”。通過結尾的反諷,民歌對官兵嗜煙成癖,投以辛辣的嘲笑,也為“煙鬼”形象涂上了一筆令人發笑的油彩。
上一篇:《孤兒盼太陽(二首選一)》原文|賞析
下一篇:《展花箋寫情書》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