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①,獨立書齋嘯晚風。
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
【注釋】
①落魄:窮困失意。
【評說】
本詩選自故宮博物院藏徐渭《葡萄圖》題詩、潘正煒《聽帆樓續刻書畫記》卷下。“獨”《聽帆樓》作“夜”,“嘯”《聽帆樓》作“笑”,“賣”《聽帆樓》作“買”。
徐渭的水墨大寫意畫豪放恣縱,《葡萄圖》就是他這一風格的代表作。這幅水墨畫構圖奇特。信筆揮灑,似不經意。粗藤一枝,從右上橫斜向左,又有數枝細藤伸出,錯落低垂,枝葉紛披,以毫放潑辣的水墨造成滿紙飛動的氣勢和葡萄晶瑩欲滴的藝術效果。畫上的題詩也是構圖的有機組成部分,所書行草,字勢欹斜跌宕,令人聯想起畫家的不平經歷。
徐渭畫葡萄,即詩中所謂“明珠”,這也是畫家自己及其才華的代名詞。詩中他無限感慨,半生窮困潦倒,郁郁不得志,而雙鬢飛霜,已成老翁,年邁體弱。獨立書齋,想起當年殺倭衛國,意氣風發,面對清冷的晚風,不禁仰天長嘯,以泄心中郁悶。那么,造成畫家不幸的根源何在呢?詩作后兩句似乎并未點明,但畫家的雙關筆法將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抒泄無余。官吏的腐朽,科舉的弊端,使真正有才華者常常屢試不中,高中者往往盡是些不學無術之輩。可憐!可嘆!我這筆底的“明珠”,我滿腹的詩文才華卻無人賞識獎掖,八試不中,只落得“明珠”遺落、拋擲在山野蔓藤中的命運。
畫中晶瑩的葡萄是畫家才華的凝聚,那旋轉飛騰的旋律,正是畫家不平的心靈波瀾。這一點在其他的《葡萄圖》及題詩中也可得到印證,我們不妨再看他幾首《題葡萄》詩:
昨歲中秋月倍圓,海南蚌母太鼾眠。明珠一夜無人管,迸向誰家壁上懸。
硯田禾黍苦闌珊,何物朝昏給范丹。雖有明珠生筆底,誰知一顆不堪餐。
王生昔日好容顏,今日相逢范叔寒。贈與明珠三百顆,誰知一顆不堪餐。
我們從徐渭的《墨葡萄》中不但體會到詩、書、畫巧妙結合的東方藝術傳統,更可品味到由于在有限的感性形象(“形”)中寄寓和表現了強烈真摯的感情內容,因而使得花鳥畫傳達出極為深闊的思想容量。
上一篇:《題落霞孤鶩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葵雞秋足圖》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