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認的糧船呵呵笑,
誰家的棺材,在水面上飄?
引魂幡,飄飄搖搖在空中吊,
上寫著:欽命江西督糧道。
孝子賢孫,手打著哀篙。
送殯的人,個個都是麻繩套。
齊舉哀,不見那個把淚掉。
——清·華廣生輯《白雪遺音·馬頭調》
這是一首對封建官吏的剝削、壓迫的絕妙的諷刺詩。
當代著名的俗文學家趙景深曾經指出:“這首小曲是全部《白雪遺音》中較好的一首。它表現了人民對于‘欽命江西督糧道’(即皇帝親自任命負責在江西督察征收公糧的官員——引者注)刻骨的仇恨。據我的看法,棺材并不是指督糧道真地死了,而是把他的糧船比作‘棺材在水面上飄’,把欽命的旗幟比作‘引魂幡,飄飄搖搖在空中吊,’把一些拍馬屁的下屬官員比作‘孝子賢孫,手打著哀篙’,而那些被鎖拿的欠了糧的老百姓比作‘送殯的人’,卻又被‘麻繩套’著,他們‘齊舉哀,不見那個把淚掉’。只是憤恨自己所受的壓榨,即使江西督糧道真的死了,他們拍手稱快還來不及,也決不會掉眼淚的。過去一向稱贊元代睢景臣的《漢高祖還鄉》散套,不料現在我們又發現了略有類似的《不認的糧船》;這跟寫農民不認得漢高祖的儀仗,不是同一機杼么?”
趙景深的分析十分精辟。需要補充說明的是,農民對漢高祖的儀仗不認得,是完全可能、非常真實的,而農民把糧船誤認作在水面上飄的棺材,把欽命的旌旗誤當作送喪的“引魂幡”,把因欠糧而被官府用麻繩綁捆押送的犯人,誤認為“送殯的人”,這在事實上是絕不可能的,它顯然是屬于蓄意夸張的諷刺手法。不僅如此,更重要的是作者之所以如此蓄意夸張,還表現了被剝削被壓迫的勞動者對殘暴的封建統治者的極端蔑視,仿佛已經看到了他們必然滅亡的歷史命運,看到了那些被他們用麻繩捆綁的人終將成為埋葬他們的人。
像這樣有著深刻的歷史內涵和絕妙的諷刺技巧的民歌,不僅為那些“溫柔敦厚”、 “怨而不怒”的文人詩作所望塵莫及,即便在民歌中也是難得的珍品。
上一篇:《不怕洋槍炮》原文|賞析
下一篇:《中秋謠》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