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是中秋,有人快活有人憂,
有人登上高摟飲燒酒,有人回去茅舍吃芋頭。
富人飲酒復飲酒,飲得魂醉心已酬。
貧人凝思復凝思,思著明早無早朝。
富人飲酒盡表情,貧人思憶淚下流。
——《中國歌謠資料》第1集
有關中秋的歌謠,各地均有流傳。雖然文字互異,但所表現(xiàn)的內容,則大體相同。一般都是從中秋夜月色皎好,引發(fā)出歌者對人世滄桑,或人間艱辛、不平的種種感慨。本來,八月十五,中秋佳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正是天高氣爽,圓月當空,家人團聚,品嘗瓜果月餅,飲酒賞月的歡樂時光;也是文人騷客,對月詠懷,吟詩頌月的良辰佳夕。但是,由于封建社會里殘酷的階級剝削,社會財富分配不公,形成社會生活貧富懸殊。雖然一輪明月能人人共享,不同階級地位的人,卻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里。
這首《中秋謠》正是扣住了上述主題,用對比、反襯的修辭手法,傾訴了“貧人”對困苦生活的深沉哀嘆,對人間貧富不均提出他們痛苦的指控。 “八月十五是中秋”,本應是普天同慶的節(jié)日,卻由于人間的不平等, “有人快活有人憂”,將兩種不同生活境遇的人,鮮明地放在一起作比較:富人“登上高樓飲燒酒”,“飲得魂醉心已酬”(“心已酬”,意謂心滿意足,稱心如意);貧人呢, “回去茅舍吃芋頭”, “思著明早無早朝”(“早朝”指早飯)。從居住條件、吃的東西,一直到雙方不同的心情,一一作了對比。這種對比和反襯,足以引起人們的深思:世間何以會有如此的不平?
這類歌謠,完全采用口語。所詠事物都取之于身邊,簡潔、明了,因而,對比的效果也就特別顯著,容易感動聽者,引起強烈的共鳴。如流傳極廣的“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唷歡樂幾家愁;幾家高樓飲美酒,幾家唷流落在街頭”這首歌謠,雖不是以中秋夜,月色澄明起興,但同樣是以同一月光下,人們生活遭際的不同,傾訴了人間貧富哀樂的懸殊,構成鮮明的對比,常使聽者情不自禁,潸然淚下。
上一篇:《不認的糧船》原文|賞析
下一篇:《臨行時扯著衣衫問》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