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青陽神仙洞》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青陽縣九華山南麓距南一天門約2公里的南陽灣觀音塘。有溪河經這里流入太平湖,溪上有五孔石拱古橋,洞東南向山路與橋相通。洞口在河對岸山色秀美的半山腰處。在洞口石巖上、鐫刻有“神仙洞”三個大字。舊志稱玉華洞,俗名前山洞。屬石灰?guī)r溶洞。鐘乳石發(fā)育異常豐富,石質別致,晶瑩透體,洞分上中下三層,總面積共2410多平方米,洞深數(shù)里。洞內有冰柱林立的石鐘乳、石筍、石花、石柱、石蘑菇倒懸其上,石幔如層層帷幕,凝聚成半透明晶體,閃閃發(fā)光。宛如置身于水晶宮殿。大小洞廳層層,洞中有洞,洞內套洞。廳頂嵌有許多小鐘乳,在燈光照射下,熠熠灼灼,如同滿天星斗。分玉樹閣、九華殿、乾坤殿、玉華宮、琉花園、鐘鼓樓6個廳,另有玉樹瓊花、眾仙赴會、嫦娥奔月、九龍戲珠、鳳還巢、玉麒麟等景點幾十處。洞中有幾組大型玉柱、玉瀑、玉幔、玉球等奇異景物,在最底處巖壁上叩擊,會發(fā)出嗡嗡響聲,聲如洪鐘,回蕩不絕,為其它洞廳所罕見。
〔古詩文賞析〕 神 仙 洞 明·蘇萬民
歸云堆洞口,落日系峰頭;
石疊溪尤浚,猿啼山亦幽。
在一個雨后天晴的日子里,作者與同仁一道游罷洞內景觀,回首看到縷縷白云象是堆在洞口,西邊的落日象是系在頭上,經過溪水長年洗刷的石頭仿佛疊在溪上,時時聞到遠處白猿的啼聲,山中里得更加幽靜。
詩的前兩句“歸云堆洞口,落日系峰頭”,寫的是游洞后的情景。寫出景象的壯闊,氣勢的雄渾。作者運用極其樸素,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雨后天晴的山中云霧及落日的情景告訴讀者,使我們現(xiàn)在讀起來如臨其境如見其景,感到神仙洞果然不凡。“堆”、“系”二字遙相呼應,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三四句“石疊溪尤浚,猿啼山亦幽。”湍急清澈的溪水把山洞的浮土和落葉沖走了露出溪底的石頭,更顯得水明石凈,遠處的白猿發(fā)出叫聲、尋找自己的伴侶。古時,九華山麓到處可見白猿。
這是一首寫景詩,通篇設有華麗辭句,其風格純如一幅水墨山水畫,卻又是任何丹青妙手描不成的,因為詩人在寫景中包含了抒情。詩里描寫了兩個時間片斷里的兩種景象,而中間隔過的時間卻正是山中降雨之時。從上下景物描寫中透露著作者本人感情心理的變化。首句的“堆”字本已點明是雨后天晴之時,但詩人仍嫌不足,又寫道:落日系峰頭”,補充前句之意,進一步喧染。第三句寫溪水流之湍急。也是對前句是一個反襯,說明在詩人游覽之前,此地剛下過一場雨。而在雨后天晴的大好時機,白猿也趁機出來尋找食物。它的鳴叫聲襯映出山之幽靜。此詩一句一景,移步換形,從“云”寫起,“日”、“溪”、“猿”等,一一順序道來,語言通俗,不事雕琢,于平談中見新奇,寓風趣于樸實,別具情韻。
(杜根源)
〔現(xiàn)代散文〕 九華山南麓的舒溪河畔,有一個相傳陳摶老祖在此修道成仙的神仙洞。
神仙洞口開在山西側的山腰上,面向舒溪河。洞口不大也不奇,沿著400多級水泥臺階攀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用漢白玉雕成的陳摶老祖半身塑像。入洞后穿過五十米左右的通道,前方便是一個巨大的地窟。游人順陡峭巖壁進入窟底,眼前便呈現(xiàn)出一排頂天立地的巨大鐘乳柱。柱后有三洞口,以其高低,命為上洞中洞和下洞。上洞里有六個大廳,玉樹閣內的“玉樹瓊花”最為秀美。九龍殿內的“九龍盤珠”最為奇特,琉花園內的“玉宇瓊樓”、“雙獅洞伏”形態(tài)畢肖,嘆為觀止,乾坤殿殿堂高大,氣勢雄偉。玉華宮鐘乳石之多、之奇、之妙,堪稱全洞之冠。鐘鼓樓廳雖只六七十平方米,鐘乳石形態(tài)很平常,但若伸手敲擊,鐘乳石便發(fā)出不同音階的響聲,有的如鐘鳴,有的如鼓響,令人心醉。中洞是一條蜿蜒曲折寬窄相間的天河長廊,廊里巨石星羅棋布,堆成各種奇特的形態(tài)。下洞至干道南北走向,通道縱橫交錯,洞壁為海石花結晶體,晶瑩透亮。
通覽洞內全貌,可用四個字概括:大、奇、險、勝。說其大,整個洞體分上中下三層,以“乾坤殿”為中心,形成二千五百余米的立式通道,洞洞相通,撲朔迷離,其妙無窮。至于“九龍殿”、“乾坤殿”、“琉花園”等大廳,各可容納數(shù)百人,天河長廊可容納數(shù)千人。說其奇,全洞鐘乳林立,千姿百態(tài),景點無數(shù)。有名可指的就有近百個,且個個銀裝玉雕,絢麗壯觀,身臨其境,如癡如醉。說其險,洞內地勢起伏,高矮疊錯,寬窄多變,迂回曲折,極為險峻。有時要側身而進,有時須彎腰而過。有的俯看心跳,有的仰視目眩。說其勝,歷史上這里就是旅游勝地。相傳道祖陳摶曾在此修煉,后得道升天。文人雅士善男信女慕名而至者歷朝歷代不絕于途。明清兩代更是香煙繚繞,游人云集。后因社會變革等諸多原因,神仙洞才逐漸冷落蕭條。游罷洞府,極目神仙洞周圍,峰巒疊翠,三溪河水長流不斷,兩岸翠竹叢林,山花水色,交相輝映,景色十分秀麗。
(吳漢卿)
〔民間文學〕 神仙洞古稱玉華洞,相傳漢代元封時期,陵陽縣令竇伯玉,日常愛閑坐在玉華洞前溪旁垂釣。有一天,伯玉忽釣得一條白色小龍,并放之溪內。事隔20年,他在原處又釣到一尾白銀鯉魚,從魚腹內得書信一封。原來是白龍為報答其救命之恩而密授的修練道術,伯玉得此書后,辭去縣令,也不再釣魚,每天堅持“吐納、導引、辟谷、服食”的鍛煉。“辟谷”也稱“絕谷、斷谷、休糧”,即不食五谷,并經常往返于黃山、九華山之間,爬懸崖、攀峭壁、采集野生的五石脂煮服。每天按時作導引活動和呼吸吐納的行氣功夫,這樣堅持鍛煉了三年之久,忽然有一天,一條露頭不露尾的銀色蛟龍,乘著滾滾白云沿著神仙洞山溪而至,竇伯玉跨上龍背,便成仙而去了。
伯玉成仙后,其兩個女兒仍在陵陽居住,有一天,她倆正在神仙洞口前的山上采茶,伯玉忽然出現(xiàn)在女兒面前,指點了成仙的訣竅。30年后,姊妹倆也在神仙洞得道成仙。
(杜根源 整理)
上一篇:詠《上海·青浦游覽區(qū)》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天柱山風景名勝區(qū)·飛來峰》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