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孫死,鬧啾啾,
也須還我一百州。
——清·杜文瀾輯《古謠諺》卷三十二
這是南宋孝宗淳熙末年流行在杭州一帶的民歌。據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三百九載: “淳熙末,上以恢復之占訪沙衣道人何者。何授所歌詞。末云……。后金酋葛王死,其孫璟立不以序,諸酋爭立內亂。志士以撫機為惜。”從這一記載中,可知南宋孝宗年間,君臣圖謀恢復北宋江山的愿望仍很強烈,孝宗因此事占卜,并就卜詞吉兇訪莎衣道人。道人授以此歌謠,歌中暗喻應利用金人的內部矛盾收復失地。歌謠的作者不僅有遠見,有堅定的信念,而且對宋金間的政治形勢十分熟悉,看出了金人統治者內部正在醞釀著一場“爭立”的政治紛爭,一旦葛王死去,矛盾可能會總爆發,南宋王朝如能利用這一有利局面,定能完成恢復之大業。然而此時的南宋王朝已腐敗不堪,朝中大半是昏庸無能,茍且偷安者,即使有主戰名將,也難以施展才干,以致于在葛王死,金人內部確已出現了混亂的局面中,仍不能利用此大好機會,最終導致錯失良機。民歌表達了廣大人民對金朝統治者的輕蔑和憤慨,同時也對收復大好河山表現了強烈的愿望和堅定的信念。
這首歌謠仍屬敘事性質,和“金腰帶、銀腰帶,趙家世界朱家壞”等歌謠屬于同一結構樣式,都是三、三、七體制,一口氣說完,語短意深。這首雖屬短句,但章法有序,藝術表現力極強。一方面是思想上的章法,前面兩句三言體短語“胡孫死,鬧啾啾”,胡孫是指金太祖完彥阿骨打之孫完彥雍。這句是說完彥雍死后,引起諸酋爭立,內部大亂,相互爭吵不已。以輕視的口吻直刺金人,猛擊金人統治者的要害之處。后面的七言句“也須還我一百州”意即歸還北宋江山。在寫南宋人時,不是一般地寫,而是轉入一層新的意思,另起波瀾,使南宋人的性格、意念存于其中。后一句概括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到歌謠的思想價值,因為既要在內容上吻合前兩句,又要對整首歌謠作強有力的結束,故后面的七言句是此首歌謠的靈魂和核心,主題也體現于此句,整個線索十分清楚。另一方面語言本身的章法,主要是靠韻律連在一起的,這正是民歌常用的技巧。這首的“啾”、 “州”均壓平聲韻,韻律的連接使歌謠的內在粘著性增強,并促使內容和形式的結合達到完美的地步。
上一篇:《浮萍泛泛》原文|賞析
下一篇:《漁樵耕讀春夏秋冬》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