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采蘼蕪,下山逢故夫。
長跪問故夫:“新人復何如?”
“新人雖言好,未若故人姝。
顏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閣去。”
“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
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余。
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
——陳·徐陵編《玉臺新詠》
《上山采蘼蕪》最早見于《玉臺新詠》,作“古詩”,《太平御覽》引此詩作“古樂府”。這詩通篇問答成章,此種體例在樂府詩中較多,在古詩中則未曾見之,故作“古樂府”比較符合實際。
這是一首描寫棄婦的民歌。在我國古代社會,婦女被丈夫無故遺棄成為一個經常性的社會問題。漢代出妻、休妻的現象就十分嚴重,據周壽昌的《兩漢書注補正》說:“漢法,以無子出妻為常法,若在后世,駭人聽聞矣。又漢時頗多夫婦之獄,如馮衍兩出其妻,黃允附貴出妻,范升為出妻所控,被系,幾困于獄。殆一時風氣使然。”(王先謙《后漢書集解·桓榮傳》引)這種社會風氣反映到文學創作中來,就造成了漢代樂府民歌有著較多描寫棄婦題材的作品,而本詩就是其中頗具特色的一篇。
該詩是通過第三者的口吻,以敘事的方式來描寫的。開頭四句寫棄婦途中遇到前夫并相問話的過程。 “蘼蕪”,也叫“江蘺”,是一種香草的名字,葉子干后可做香料。首句“上山采蘼蕪”,以婦人上山采摘蘼蕪起興,可知她是個非常勤快的勞動婦女;此句又是比,以采香草暗喻婦人有著芳潔的品格。下句的“故夫”二字,又點明婦女是被遺棄的。兩句開門見山,單刀直入,初步交待了婦人的身份和思想品格。下面兩句寫婦人訊問前夫“新娶來的人怎么樣”,這對棄婦來說顯得十分自然,由此引出故夫的答辭,發展順理成章。緊接著寫故夫的回答。 “殊”,是好的意思,這里不限于容顏,而是泛指各個方面。 “顏色”,指容貌。 “手爪”,指紡織等方面的手藝技巧。此四句故夫的答辭既針對棄婦的問話,又聯系眼前問話的本人,貫串了新人和舊人的對比。而對比的著眼點除了容貌外,主要是生產技巧,概括地提出了新不如故的結論。這既反映出棄婦的聰敏能干,也表現了故夫一定的念舊心理。故夫的回答是棄婦始料所不及的,但對她的夸贊并沒有使她感到高興,反而觸發了她無限的委屈、哀怨,并想進一步試探故夫所說的話是否當真,于是過渡到棄婦的對話。
婦人接著所說的“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閣去”,在回憶當時被遺棄情景的同時,有著豐富的潛臺詞:你說新人不如故人,我才不信呢!要真是那樣的話,你怎么會讓新人從大門堂而皇之地進來,叫我從旁邊小門酸酸楚楚地離去,把我休棄了呢?這兩句很符合棄婦當時的復雜心理。表面上說得很婉轉,實際傾泄了婦人的悲憤之情,具有含蓄深沉,柔中見剛的特點。在寫法上,兩句運用得巧妙精當,不僅在內容上揭露了故夫喜新厭舊的老底,有助于深化主題;而且使行文改變了故夫的答話一氣講完而顯得呆板平直、一覽無余的狀況,增強了詩作的跌宕起伏,搖曳生姿。在結構方面,這兩句又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既由故夫“未若故人姝”的話引起,又直逼出下面故夫對新人、舊人的具體比較,使詩意自然順暢地向前發展。
最后六句是故夫的進一步回答。“縑”,是一種黃色的細絹,價錢較賤。 “素”,是一種精白的絹,價錢比“縑”貴。“匹”,古代指長四丈,幅寬二尺二寸。這里故夫對新人和故人的生產技能作了對比,指出從所織東西的質量、數量來看,新人都不如舊人。這是對上詩“手爪不相如”一句的具體化,描寫形象而有說服力。末句“新人不如故”,是帶有總結性的話,其意思和前面所說新人“未若故人姝”一樣,但用詞不同,語言富于變化。全詩在這一句突然收結,對故夫的所言所行未作正面評論,對新人、舊人以后的處境也未作交待,這就給讀者留下了許多可供想象的地方,稱得上是清音有余。
這首棄婦詩視角獨特,構思新穎。它沒有像有些棄婦詩那樣,描寫丈夫遺棄前妻的過程,或正面抒寫棄妻的不幸,斥責男子的卑鄙,而只是敘述了棄婦和前夫的一場問答對話,還寫了故夫一定的念舊感情。但由于有了中間兩句“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閣去”這樣的點睛之筆,已使前夫喜新厭舊的丑惡暴露無遺。至于念舊,并不是表現他對棄妻行為的悔恨,而是對“新人”已不覺其新,漸漸生厭的表現,是過去喜新厭舊在新情況下的重演。這樣寫,就比一般的寫棄妻更曲折、更深一層地揭露了男子喜新厭舊的市儈嘴臉和骯臟靈魂。
本詩和有些棄婦詩寫得比較憤激、顯露不同,帶有更多的委婉蘊藉、含而不露的特點。詩中沒有任何直接譴責男子棄妻行為的詞語,僅有的兩句棄婦帶有委屈哀怨情緒的詩,也寫得婉而多諷,其余則都是客觀地敘述故夫的答話。可是詩篇鞭撻故夫負義變心行為,同情婦女不幸遭遇的傾向仍然在字里行間透露出來了。它在表情達意上,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收到了意在言外,耐人尋味的藝術效果。
張玉谷說此詩: “通章問答成章”(《古詩賞析》)。確實,全詩除了開頭三句是敘事外,其余十三句都是問答對話, “通章問答”可說是此詩形式上的突出特點。詩中棄婦和故夫的對答聲口畢肖、活靈活現,符合各自的處境、思想、神情,這就增強了詩歌的真實性和生動性,使人有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感覺。問答的語言通俗易懂,口語化程度很高,但是質樸而不淺陋,直率卻又醇厚,做到了語淺意深,言近旨遠,正如胡應麟評論這首詩所說:“自質然甚文,自直然甚厚……皆閭巷口語,而用意之妙,絕出千古。”(《詩藪》內編卷二)
上一篇:《三洲歌》原文|賞析
下一篇:《不知那一句話兒把你來沖撞》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