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戲曲名著鑒賞辭典·傳奇編·陸采·明珠記(第三十九出回生)
王仙客因少年喪父,與母同依做戶部尚書的舅父劉震為生。劉女無雙與仙客耳鬢廝磨,兩小無猜。舅母崔氏喜仙客,口許他將來以無雙為妻。仙客母亡,他扶柩回鄉安葬。及長,上京應試,并去舅家求婚。舅父不允。后經舅母再三苦勸才同意。時值涇原節度使姚令言發動兵變,劉震讓仙客護送行李先行,并答應事后擇吉日讓二人完婚。臨行時,無雙贈仙客明珠一顆,以為信物。劉震一家被阻于城內,仙客逃回故鄉。亂平后,仙客復進京尋舅氏,始知劉震被誣陷下獄,妻女沒入宮中為奴,侍女采蘋落入王遂中家為義女。遂中將采蘋許配仙客為妾,并薦舉他為富平縣尹。唐帝命宮女打掃皇陵,無雙亦在遣中。路經長樂驛館歇宿。此時仙客正在其館暫時任職,遂命書僮塞鴻借煎茶去見無雙,無雙留書一封,叫仙客求古押衙相救。古押衙為俠士,果救出無雙。害怕事發,古押衙遠走他鄉,仙客無雙也連夜收拾行裝,去成都避難。途中與遇赦后的劉震夫婦相遇,合家得以團聚。
(丑貼扶旦上) 用盡英雄計,尋將窈窕娘。若還得重活,始驗有仙方。小姐尸首已送在此。且把來安頓在床上,待解元送了古押衙回來,如法救治。道猶未了,解元早來。
【醉落魄】 (生上) 姻緣有分休貪早,時來到,自然合輳千般巧,誰信憂愁直到這回消。
采蘋。小姐扶在哪里? (貼) 在床上臥著。(丑) 告官人,小姐已死三日,敢怕救不活? (貼)莫不真個難救,那押衙因此逃去了? (生) 你們休疑心,他是義士,怎肯哄人? 那仙方明白說吃三日,方才得活。三日了理合救她。(貼) 官人,你甚本事救她? (生) 他已囑付我了。把青羊乳滴入口中,自然蘇醒轉來。(丑) 事不宜遲,請官人動手。(生滴乳,旦舒手介。生) 好了! 好了! 小姐蘇醒!
【集賢賓】 (旦) 陰陰一去無分曉,香魂艷魄飄搖。驀地雙睛閃開了,是誰扶? (生) 小姐,是小生王仙客。(旦) 是誰相靠? (貼) 是妾身采蘋。 (丑) 小姐掙揣著。 (旦) 又是誰來廝叫? (丑) 是小人塞鴻。(旦) 你們怎的都到這里?莫不是夢魂顛倒?事輳巧,親骨肉一齊都到。
【前腔】 (生扶旦坐介。旦) 金樽玉酒催人老,我只道當時玉碎花銷。重臨陽世真難料,敢則是仙方相療?宮闈深杳,甚計策脫身出來了? (生笑介) 是插翅飛出來的。(旦搖手介) 低聲告,我耳邊廂怎禁聒噪?
【鶯啼序】 (生) 小姐請坐,待我仔細告訴。驛中錦字說根苗,(旦)曾尋得古押衙么? (生) 押衙隱在荒郊。改衣裝與塞鴻同造,輸心做盡卑小。(旦) 見他曾告訴來? (生) 經一年交結知心,到近日方談分曉。(旦) 他肯也不肯? (生) 他聽說了,只低頭暗中計較。(旦)他用甚計策?
【前腔】 (貼) 他去茅山買得續命膠,又假傳圣旨一道。(旦) 那個替他送去? (貼) 把采蘋妝作官僚. 當時交妾身赍奉圣旨,到皇陵上開讀,道尚書已行誅剿。(旦) 元來詔書是假的,那赍詔的正是你。(貼) 賜多嬌藥酒一樽,把玉山等閑推到。(旦) 既然藥死了我,怎的取得尸首出來? (貼) 那古押衙呵,果是豪強手段,他又妝村老,把明珠贖尸首,抬離陵廟。(旦) 難得! 難得! 只聞古押衙之名,果然有這般好計。他如今在那里? 解元我和你不可忘了此人。待我將息一會,就去拜謝他。(生) 只恨他不在此了!(旦) 為何不在此?(丑) 聽小人說:
【琥珀貓兒墜】 英雄義士,施恩不求報。他又具下行裝與金寶,教伊夫婦去他鄉好。(旦) 解元曾送東西謝他么?(生) 曾把明珠送他。(丑) 不要! 一時里別卻東人,采藥求道。
【前腔】 (生、旦) 我和你姻緣斷絕,今生永無靠,得他巧計奇謀成就了。恩如山海將何報? (合) 堪笑! 自古來好事多磨,到底偕老。【畫眉不盡】 (合) 不枉濟時豪,萬死忘身報故交,到頭不受財和寶,轉見山林手段高。
合輳 (cou湊): 車輪的輻集中于轂上叫輳。 合輳指聚合、 團圓。掙揣(zheng chuai掙揣): 掙扎,勉強支持。錦字: 原指《晉書》所載竇滔妻蘇氏織錦為回文詩贈夫事,此指無雙壓在錦褥底下的書信。玉山推倒: 原形容醉酒、醉態。此指無雙服藥后假死之態。
《明珠記》根據唐薛調的傳奇小說 《無雙傳》改編而成。劇作通過王仙客、劉無雙歷盡艱辛曲折的愛情故事,歌頌了封建社會青年男女生死不渝的愛情和他們在爭取愛情自由斗爭中的勇敢和智慧。
《明珠記》一劇可以歸結為“真、巧、奇”三個字,即情真、遇巧、計奇,劇中的人物形象便在這真情、巧遇、奇計的演進中熠熠生輝。
湯顯祖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記題詞》)王仙客和劉無雙便是具有這種生死不渝的真情的一對情侶。他倆自幼青梅竹馬,兩小無猜; 長大后心心相印,之死靡它。這種真情表現在王仙客身上,便是他在追求愛情自由過程中百折不撓的精神。
仙客第二次到舅家,一心思念無雙,但舅父又閉口不提他們的婚事。他“未知成否若何,小姐又不能夠廝見,好生納悶。今日聽得小姐臥房,在畫閣兒下。只做不知,一直撞入去,飽看一回,多少是好。”他從窗子窺見無雙出落得“幽姿絕世,嬌艷驚人”,正要闖進去,無奈無雙阻于前,舅母來于后,不得已只好離開。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使他深受相思之苦的折磨。如果說這還算不了什么的話,那么舅父的卻婚,確實是一個不小的挫折了。因此,他不禁對舅父滿腹怨氣。不久,在他的央求下,舅母再三苦勸,舅父終于答應擇日給他們完婚。誰知涇原兵變使他們即將成就的好事轉眼化為泡影。面對這新的巨大挫折,他不由得發出悲切的嘆息:“小生為小姐眠思夢想,廢寢忘餐,受了萬千苦楚,甫能到手,又遇此大變,怎生是好?”然而對愛情的執著追求,使他在這“飛災”面前,對無雙更加情深意篤。分別之際,無雙叮嚀他“此去前途千萬安心耐,須將薄命同攜帶,休得偷生違背”。他立即表明心跡:“便教肢體碎,怎把舊盟乖?死則同埋,生則同車共載。”
后來,即使在劉家被抄、無雙被沒入掖宮,巨大的不幸幾乎要吞沒了他的時候,他并沒有絕望,燃燒不熄的愛火給了他希望和勇氣。因此,當打掃皇陵的宮女夜宿在他正任職的長樂驛館時,他說服塞鴻去后堂打探消息,看無雙是否在內。對愛情堅持不懈地勇敢追求,終于出現了奇跡; 塞鴻果然見到了無雙。他驚喜之余,悲從中來:“堂前千里遠,面對九疑峰,我和小姐同在驛中安歇,只是不能勾廝見。”刻骨的相思使他忘記無雙此時已是宮女,而叫塞鴻:“我和你趕上車邊去,和他說句話兒。”如果說仙客叫塞鴻打探消息,還心存僥幸的話,那么他次日設法和無雙在渭橋相會,則全要靠勇氣。因為這要擔冒犯皇帝尊嚴的巨大風險,所以要靠非凡的勇氣。王仙客正具有這種神奇的勇氣。渭橋相會之后,王仙客百折不撓的精神表現為對古押衙的誠心相敬。為了求得古的全力幫助,他不惜棄官歸隱富平山中,事古如父母一般。他的一片真情和誠意,終于使古押衙大為感動,于是慨然承諾,奮然而行。
王仙客的形象具有很強的感人力量。生死不渝的愛情,使他屢遭挫折而不屈不撓,歷盡艱辛而其心彌堅。“主體的主動性同克服障礙是聯系著的,這些障礙的阻力大小和方式都是各不相同的。正是這種阻力能夠表明,或者確切地說,能夠測意志力的強度”。(瓦西列夫《情愛論》) 王仙客正具有這種堅強的意志。
《明珠記》女主人公劉無雙在這場斗爭中表現出了和王仙客相似的可貴品質: 百折不撓,勇氣非凡。她高出于一般女子的地方,在于她不是消極被動地等仙客“追”她、救她,而是積極主動地予以配合。驛館巧遇,她若不揭簾觀看,就不會發現塞鴻。更為難得的是,她還是個有心人。她知道了古押衙的為人以后,便及時向仙客提供“信息”,從而為二人的團聚創造了極為重要的條件。沒有她的主動配合,仙客單方面的努力只會成為徒然。
《明珠記》還成功地塑造了一個俠士的形象——古押衙。他雖然是“一介武夫”,但深明大義,正直不阿。起初,王遂中叫他替盧杞刺殺劉震,他勃然大怒,斷然拒絕。但后來當王仙客求他相助時,他卻一力承諾,“既一言相許,九牛難挽。”他這種為酬知已而冒險犯難的義舉,是我國源遠流長的“士為知已者死”的俠義精神的體現和弘揚。他“義膽包身,奇謀蓋世,……若有好意相投,情愿替人一死,可惜一腔熱血,不曾賣與知心”! 為成就仙客,無雙的好事,他巧設奇謀,勇行險事,意志堅定,毫不動搖。他不唯有助人之志,而且有助人之才。智偷無雙的全部行動,都是由他謀劃和實施的。他不但親自上山求藥,親自動手寫詔,縝密安排假傳圣旨,親自去贖尸首,而且口授無雙復生之法,授計仙客趕快逃走,甚至連逃走的行裝車馬和過關文憑都一應齊備! 而當這一切做完,仙客正要全力報答他時,他卻要告辭離開。仙客執意不肯,要以明珠相報,他生氣謝絕,甚至要以死明志,仙客這才作罷。他“義輕千金贈”,功成不受賞。顯然,作者在他的身上寄托著下層人民的理想。
《明珠記》在藝術上最突出的特色便是成功地運用巧合。全劇最大的巧合自然是驛館巧遇,此外還有一系列的巧合。如仙客正要闖入無雙臥房,卻正碰上他舅母前來; 好不容易爭得舅父同意要擇日完婚,卻正碰上涇原兵變;劉震正要出城卻正碰上下令封閉城門。還有一些純粹出“技術”性考慮的巧合則更多。作者成功地運用這些巧合組成關目,造成一個又一個戲劇沖突,使全劇故事情節起伏跌宕,大大增強了戲劇性。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真正組成和推動全劇情節的乃是前面說到的真情、巧遇和奇計。正因為王,劉有了純真的愛情,才可能有驛館的巧遇; 正因為有了驛館巧遇,才可能有以后的奇計。驛館巧遇表面上看來具有偶然性,但從王、劉的一往情深上來看、則具有必然性。因此,全劇在形式上的巧合和內容上的邏輯性是和諧地統一為一體的。
《明珠記》善用巧合在 《回生》一出中則另有表現。這出戲從情節上講,歷盡艱辛的無雙終于被救出而起死回生了,她和仙客正要感謝恩人,喜慶團圓; 在結構上也是綰合劇情、萬口歸一的重要關目。然而就在這關鍵的一出中,集這幕險、奇劇之編、導、演于一身的古押衙卻已先行辭別,杳如黃鶴。這就造成一種橫云斷嶺的藝術效果。這出開始,先用塞鴻“小姐已死三日,敢怕救不活”的疑問反襯古押衙的高超手段; 再用采蘋“莫不真個難救,那押衙因此逃去了”的擔心反襯古押衙的俠肝義膽。然后由死而復生的無雙連發十八問,既照應了前面的情節,又以虛補實地給古押衙的形象增添了幾分奪目的神異色彩。無雙的十八問有三層意思。組成第一層的前五問表現她剛剛復生時的神志未清,驚魂未定; 第二層的九問則由簡括到詳盡地詢問了營救她的全過程; 第三層是最后四問,她追問古押衙的下落并表示她和仙客對古的無比感激和欽慕之情。整個場面古押衙雖未出場,但分明又處處有一古押衙在。通觀全劇,古押衙的形象“神龍見首不見尾”,此出正如司空圖《詩品》所說“空潭瀉春,古鏡照神”。
《明珠記》的曲文工飭典稚。這大約與作者受明初以邱濬等為肇始的駢儷派的影響有關。不足之處,一為劇中插科打諢過多,有的游離于劇情之外太遠,而且粗俗不堪,有損于主人公的形象,破壞了全劇的整體美。王驥德說:“插科打諢,須做得極巧,又下得恰好……若略涉安排勉強,使人肌上生粟,不如安靜過去。”(《曲律》) 《明珠記》中即頗有“使人肌上生粟”之處。二是有的賓白有堆砌搬弄之嫌,劇中有不少大段獨白全用駢文。黃宗羲說:“語入要緊處,不可著一毫脂粉,越俗越家常,越警醒。”(《南雷雜著手稿》) 本劇賓白中的這種駢儷形式,實在有損于全劇的藝術美。
上一篇:戲曲名著·雜劇編·朱凱·昊天塔(第四折)
下一篇:戲曲名著·雜劇編·徐士俊·春波影(第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