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明代劇曲·明代雜劇·許潮《泰和記·蘭亭會》原文與翻譯、賞析
【北雙調·新水令】 (王飲酒作援筆科) 永和九載暮春時,會稽陰蘭亭祓禊。崇山修竹繞,秀水茂林圍。盛集衣冠,遠近群賢至。
【駐馬聽】 急湍清漪,曲水縈回泛酒卮。列依其次,只見氣清天朗碧參差。騁懷游目樂無涯,一觴一詠情何極。惠風徐吹,仰觀俯察皆真趣。
【沉醉東風】 想趨舍靜躁兩岐,嘆彭殤壽夭難齊。或放形骸天地間,或悟言于一室內,論君子當欣于所遇。死生亦大矣,后之視今猶今之視昔,其亦將有感于斯。
拙作茍完,愿諸公勿哂。(眾) 奇才奇才,文不加點。
【雁兒落】 (謝)這便是錦心兒宣金玉辭,繡口兒唾珠璣字。讀之使神鬼驚,聽之覺毛發刺。
【得勝令】 (殷) 鋪敘得首尾不支離,包涵得深邃多滋味。風云變俄頃間,波瀾沛呼吸際。體格兒周密,似漱玉泉珠沸。氣勢兒豪奇,若干將劍吐霓。
【折桂令】 (褚)可正是文章巨擘,典誥之儀雅頌之匹。壓倒曹劉,陵軼班馬,晁董爭馳。峰若高水若深江山增美,禽改名樹改色花鳥生輝。譽播華夷,事布東西。一會蘭亭,千古芳遺。
【滾浪煞】 (生) 呀,我只見暮云生日在桑榆,新月上鶴返松枝。青嶂暝煙迷古寺,側弁傾欹,肴核狼籍,仆馬喧嘶。這其間醉的醒的,歌的舞的,一齊兒攜手同歸。呀,莫待遲,莫待遲。
《蘭亭會》 雜劇系據 《晉書》 王羲之本傳中的部分內容演繹而成。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節,王羲之與謝安、殷浩、褚裒等人在會稽蘭亭聚會,按禮俗行修禊之事。王羲之撫琴一曲,與殷浩對弈一局,又揮毫寫字作畫,繼而作文以記盛會之況。眾人稱贊王羲之琴、棋、書、畫、文五絕,最后盡歡而散。這里所選的幾支曲記敘了王羲之創作 《蘭亭集序》 的前后經過。
【北雙調·新水令】 【駐馬聽】【沉醉東風】 三曲將千古傳誦的王羲之《蘭亭集序》 原作加以提煉重組,用曲辭的形式表現出來。《蘭亭集序》原文略謂: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取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曲辭內容與以上文字差別不大,只是為了遷就曲律,在原文基礎上稍作了些刪削變化。這既囊括了原作的佳句和精義,又化散為韻,令眾人耳熟能詳的經典文字具有了詩的節奏和風致。
三支曲中,“永和” 為晉穆帝的年號,“會稽陰” 即地名 “會稽山陰” 的縮略語,“祓禊” 是三月三日上巳節到水邊洗濯以祓除不祥的一種古代風俗儀式。“急湍清漪,曲水縈回泛酒卮” 兩句描述了修禊者藉湍急清澈、曲折縈回的流水傳杯飲酒的賞心樂事; “列依其次” 指大家依次排坐; “騁懷游目樂無涯,一觴一詠情何極”兩句意謂開張胸襟,放眼四顧,深感歡悅無比,飲酒賦詩更覺情懷浩蕩。“惠風”為和煦的微風; “仰觀俯察皆真趣” 是說仰觀天際景象,俯視世間萬物,處處都能領悟到宇宙間蓬勃的生機活力,體會出無限深意。“想趨舍靜躁兩岐” 數語緊承“仰觀俯察” 句,由景物描寫轉入哲理思辯。“趨舍靜躁兩岐” 是說人各不同,有的積極,有的消極,有的沉靜,有的躁動。“嘆彭殤壽夭難齊” 中的 “彭”指傳說中活了八百余歲的彭祖,“殤” 則是未成人而死的短命孩童。世間有彭祖也有殤者,人的壽命和性情一樣難以統一。“或放形骸天地間” 數句,繼續發揮上文的思想,指出人一生的行事雖不盡相同,有人狂放不羈,有人端整肅穆,只在屋中與人靜靜晤談,但有道君子總應當隨遇而安。生死是人生的大事,后人看待今人與今人看待前人一樣,都是會為世道的變遷而深深感慨的。
接下來的三段曲文分別是謝安、殷浩和褚裒對王羲之文章的溢美之辭。【雁兒落】 中謝安贊譽的是文章的神奇效果,說王羲之錦心繡口,下筆字字珠璣,文辭如精金美玉。讀來令鬼神驚恐,更令人毛發直豎。“讀之使神鬼驚” 兩句暗用杜甫“落筆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的名聯,出語淺白,趣味天成,以夸張手法寫出了王羲之文章的神異獨絕、不同凡響。與謝安不同,在 【得勝令】 里殷浩是從分析文章本身入手來褒獎王羲之的。他說王羲之的文章一路鋪敘,首尾貫串,毫無支離破碎的弊端,同時又包涵了多方面的意思,思想深邃廣遠。為了說得更形象,殷浩用“風云變俄頃間,波瀾沛呼吸際” 的比喻來說明王羲之作文的氣勢。“俄頃間”、“呼吸際” 都是片刻之間的意思,這幾句是說王羲之才思敏捷,能在短短的時間里草成奇文,意隨筆轉、縱橫捭闔,一如風云變幻、波瀾翻涌,委實令人嘆服。下面的“體格兒周密,似漱玉泉珠沸” 呼應 “鋪敘得首尾不支離” 兩句,說王羲之文章結構細密工穩,猶如漱玉泉的水花一般珠圓玉潤; “氣勢兒豪奇,若干將劍吐霓” 總結“風云變” 數語,說文章氣勢恢弘,好似古代名劍干將那樣神異瑰奇。接下來的【折桂令】 是褚裒的贊頌之辭,他稱揚的是王羲之的槃槃大才。曲中的 “巨擘” 系指突出人物而言,“典誥” 用以指代 《尚書》 之類的古雅篇章,“雅頌” 用以指代《詩經》 一流的典麗之作。褚裒說王羲之是作文的大手筆,他的創作可以上追 《詩》《書》 等經典而無愧。下面的 “曹劉” 指漢末以文章著稱的曹植和劉楨,“班馬”指漢代分別撰著《史記》《漢書》 的司馬遷和班固,“晁董” 指西漢著名文士晁錯和董仲舒。褚裒認為王羲之已經超過了以上諸人的成就,足以名垂千古了。“峰若高水若深江山增美,禽改名樹改色花鳥生輝” 兩句以側面渲染法來稱美王羲之,內中含意是說羲之的蘭亭文出來以后,令天地為之一變,江山更見妍麗,花鳥也增添了神采。最后的 “譽播華夷,事布東西。一會蘭亭,千古芳遺” 總結以上內容,說王羲之聲名震動中外,事跡傳遍四方,當日的蘭亭會也將因此而流芳千古。
結尾的 【滾浪煞】 以王羲之勸歸作結。曲辭中 “桑榆” 在古代用以指日落之處,“日在桑榆” 即表示天近黃昏; “青嶂暝煙迷古寺” 則是說青山間的暮煙籠罩了寺廟。“側弁傾欹,肴核狼籍,仆馬喧嘶” 三句鼎足相對,以精煉的筆墨描繪出盛會將散時的一片雜亂景象。“側弁” 語出 《詩經·小雅》 的 《賓之初筵》,為歪戴帽子之意; “肴核” 是菜肴、水果等食品的總稱; “狼籍” 同 “狼藉”,意謂紛雜凌亂; “仆馬喧嘶” 即 “仆喧馬嘶”。天色向晚,與會眾人熱鬧了一天,此時已筋疲力竭,酒足興盡,一個個歪戴了帽子,東傾西斜地站都站不穩; 仆人們忙著收拾東西,語聲嘈雜,乘騎來的馬匹也縱聲嘶鳴。于是 “這其間醉的醒的,歌的舞的”,在王羲之 “莫待遲” 的提醒下 “一齊兒攜手同歸”,結束了風流高雅的蘭亭之會。
這一段曲辭工致凝練,流暢生動,讀來頗覺清雅可喜,是典型的才人之筆。前三曲以曲文形式縮寫《蘭亭集序》,富于文字游戲的色彩,雖在語感、意趣等方面受到原文的制約,顯不出曲體活潑靈動的特性,但究不失為曲文中的別體,正不妨聊具一格,供識者賞鑒玩味。
上一篇:《汨羅江》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洞庭湖柳毅傳書》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