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英爛漫繞朱欄,佳色清香秀可餐。
不看菊花看稼穡,我知民事甚艱難。
[賞析]
歷代所寫的菊花詩可以說數不勝數,其中堪稱名篇佳作的也不少。清朝光緒皇帝所作的這首 《賞菊》詩恐怕還鮮為人知,但它確實寫得別具一格。
這是一首詠物詩,第一句寫花開之盛: “金英爛漫繞朱欄。” “金英”,等于說 “黃花”,但用詞的感情色彩卻大不一樣。“黃”,不過是普通顏色中的一種,而以 “金”來形容就增添了一層尊貴之意。“花”,只是泛稱,很一般的字眼,而一旦言之以 “英”,就一下脫盡了俗氣,顯示了其品格的高雅。金黃的菊花,叢開怒放于朱欄之中,環境幽靜。綠葉、朱欄,相映成趣,更使 “金英” 顯得爛漫多姿,光彩四射。“繞”,是一個動詞,作者將菊擬人化了,表現了菊的自然天趣。
接下來的一句寫詩人的由衷贊嘆: “佳色清香秀可餐。”菊,不似牡丹那般富貴、桃花那般妖冶,菊花的金黃流露了雅而不俗的氣韻,是一片佳麗之色。菊,不像梔子那樣引人注目、丁香那樣撩人心扉,菊花的高潔只肯偶爾釋放那么一點精氣,一綏清幽之香。佳色和清香越發使菊花顯得美麗可愛,也越發使詩人覺得秀色可餐。對美好事物的融化感和擁有欲,是愛美之心的極度發展與袒露。真不知作者下文對菊花的禮贊之情該如何接轉!
誰承想詩之第三句卻是“不看菊花看稼穡”!這陡然的一轉,表現得那樣的絕情,非啻令人費解,簡直不可思議! 菊花,其色佳、其香清,秀色可餐,緣何又看也不看了呢?難道不知“我花開后百花殺”(黃巢《菊花》)?難道不知“此花開盡更無花”(亢稹《菊花》)?答曰:未必! 不僅如此,作者甚至還是“花中偏愛菊”的呢。可為什么突然一下忍痛割愛,去 “看稼穡”,去關心農事了呢?
詩末一句做了回答: “我知民事甚艱難。”一個 “知”字,告訴人們,作者并非詩情猝發、偶發奇想,對于“稼穡”,他可是有所聞見、有所思慮的。一個“甚”字,體現了作者對“民事”不只是知而且是知之甚多。他賞菊時倍感菊花秀色可餐,但他更知道日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憫農二首》)。他知道甘霖對農事的重要,所以他不希望出現 “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 (李約《觀析雨》) 的場面; 他知道析雨對稼穡的危害, 所以他不愿意看到 “白發老農如鶴立,麥場高處望云開” (雍裕之 《農家望晴》) 的情景。了解、關心民生疾苦,對于一個封建帝王來說,多么難能可貴!
詩只有四句,僅僅二十八個字,但是寫得波折跌宕,很有深度。開頭一句描情畫態,表現金菊的姿態可親,接著第二句遞進一層,極贊菊花的潔質麗容,感情的潮流層層積漫溢轉,大有禁抑不住之勢。第三句卻意外地跳宕一筆,猶如漫漫湖水而至斷崖絕壁,頓時懸瀑千丈,境界為之一新,詩的末一句,又如深淵承瀑,立刻騰濺起無窮的浪花,蔚為壯觀,令人心靈復為一震。詩貴轉折不平!這首詩那陡然的一轉,很有意義,它使詩之主題跳出了一般詠物詩的藩籬而兼具了憫農的意蘊,使作者的高遠不凡的情懷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光緒這一首菊花詩的別具一格正表現在這兒, 令人拍案叫絕!
上一篇:清高宗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歷《賦得草色遙看近卻無》
下一篇:唐太宗·李世民《賜魏征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