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典文章賞析·柳宗元《送寧國范明府詩序》原文|注釋|賞析
柳宗元
近制,凡得仕于王者,歲登名于吏部。吏部則必參其等列,分而合之,率三十人以為曹,謂之甲。名書為三,其一藏之有司,其二藏之中書及門下。每大選置大考績,必關決會驗而視其成。有不合者,下有司罷去甚眾。由是吏得為奸以立威,賊知以弄權,詭竊竄易,而莫示其實。必求端愨而習于事,辯達而勤其務者,命之官而掌之。居三年,則又益其官,而后去其職。有范氏傳真者,始來京師,近臣多言其美。宰相聞之,用以為是職。在門下,甚獲休問。初命京兆武功尉。既有成績,復于有司,為宣州寧國令。咸曰: 由邦畿而調者,命東西部尉以為美仕。范生曰:“不然。夫仕之為美,利乎人之謂也。與其給于供備,孰若安于化導。故求發吾所學者,施于物而已矣。夫為吏者人役也,役于人而食其力,可無報耶? 今吾將致其慈愛禮節,而去其欺偽凌暴,以惠斯人,而后有其祿。庶可平吾心而不愧于色,茍獲是焉足矣。”季弟為殿中侍御史,以是言也告于其僚,咸悅而尚之。故為詩以重其去,而使余為序。
《送寧國范明府詩序》是柳宗元在監察御史里行任上所作的一篇散文,是為即將上任的宣州寧國令范傳真所寫的贈別詩作的一篇序文。寧國,即今安徽省寧國縣,唐時屬宣州管轄。明府,原為對州、郡刺史、太守的尊稱,唐人借用來表示對縣令的尊稱。范明府,即范傳真,原在長安任京兆武功尉,遷寧國縣令。赴任之前,親朋好友為其贈詩送行,這在唐代是很盛行的。贈詩寫好之后,范的親友請柳宗元寫了這篇序文。
按照唐朝的習慣,親朋故友在分別之際,常常要設宴餞行,席間飲酒賦詩,互相道別,然后再將這些詩積成卷帙,再請人為這些詩作序,說明詩的由來及作者,是為詩序。一般詩序,多用于道別敘情,而柳宗元寫的詩序,卻常常借題發揮,抒發自己的理想、抱負,發表自己的政治見解,抨擊時弊。因此,他的贈序,一般都可劃歸政論文范圍。
文章由論述唐朝的官制開始:“近制,凡得仕于王者,歲登名于吏部。吏部則必參其等列,分而合之,率三十人以為曹,謂之甲。名書為三,其一藏之有司,其二藏之中書及門下。”唐朝官制設三省,即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中書省與門下省分別掌管軍國政令和政令審議,尚書省則主管行政,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三省職能互相牽制,互相補充,是封建社會較完善的官制。尚書省的吏部,主要掌管官吏銓選,將天下所有的仕者分出等級,登入名冊,一式三份,三省各收一份。還要每年舉行一次會考,是謂大選置,最后根椐考試成績的優劣決定是否任用。每次都有大批的人被淘汰下來,因此吏部的官吏得以濫用職權,營私舞弊,出壞主意,偷改文書,干盡了壞事。因此在吏部辦事的官吏一定要忠誠正直,熟悉自己的職責,通曉事理,工作勤奮,任命這樣的人執掌選拔官吏的職權。三年任職期滿,獲得提升,才調離原來的職位。文章至此,才將筆觸轉到范傳真身上:“有范氏傳真者,始來京師,近臣多言其美。”范傳真初到京城作官,朝廷官吏都稱贊他的品行,被宰相知道了,擢拔他在門下省任職,又贏得了好名聲。他原任京兆武功尉,因政績卓著,被吏部看中,改任宣州寧國縣令。在唐朝的官場中,人人都愿意在京城作官,而到邊遠地區作官,一般都被看作貶謫,像文中所說的東西部尉,指長安城內萬年、長安兩縣的官吏,為當時官場仕子們垂涎的肥缺。范傳真原來在京城附近任職,而寧國縣遠在宣州(轄境相當于今安徽省長江以南,黃山、九華山以北地區以及江蘇省部分地區),與長安相距甚遠。所以按常理來說,這種升遷實際上是受到斥逐,并非好事。然而范傳真本人卻不這樣認為。他說:“夫仕之為美,利乎人之謂也。與其給于供備,孰若安于化導。故求發吾所學者,施于物而已矣。夫為吏者,人役也,役于人而食其力,可無報耶?今吾將致其慈愛禮節,而去其欺偽凌暴,以惠斯人,而后有其祿。庶可平吾心而不愧于色,茍獲是焉足矣。”在范傳真看來:衡量一個官吏好壞的標準在于看他是否有利于百姓。而要使百姓從根本上獲得利益,不在于僅僅滿足他們的物質需要,而在于對他們推行教化。在他看來,官吏是老百姓的奴仆,他們吃著老百姓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怎么能不報答呢? 他所要推行的教化,便是“致其慈愛禮節,而去其欺偽凌暴,以惠斯人,而后有其祿。”只有這樣,才能于良心無愧。范傳真這番話語確實識見不凡,可謂石破驚天之論。一個封建官吏,不僅不高居于百姓之上,以“牧民”者自居,而且認為百姓是真正的主人,自己不過是“役于人而食其力”的仆役,理應報答百姓,為民謀利。這種“為吏者人役也”的觀點,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范傳真不僅公開申明自己的民利思想和“為吏者人役也”的真知灼見,而且自己身體力行,實踐這些主張。韋瓘于元和四年(809) 所作的《宣州南陵縣大農陂記》中對范傳真治理寧國的政績予以很高的評價,他寫道:“皇帝四年,今地官侍郎盧公觀察宣部,精心厚下,重難邑長,乃以寧國令順陽范君假南陵印為大夫。于是肅以檢奸,廉以約身,和以納民,敏以應物”,“范君獨判于心,不畏騰口曰:‘利于人也,使吾獲戾而罹悔,真吾心也。”(《全唐文》卷六) 文章最后,作者交代出寫作此篇詩序的緣由。季弟,也就是排行最小的弟弟,指范傳正。據史載:范傳正曾任渭南尉拜監察殿中侍御史,與當時任監察御史的柳宗元是同僚。范傳正曾將其兄的這段話告訴了同僚們。受到了同僚們的喜歡和崇尚。所以在范傳真離任到長安赴任之際,親朋好友都很看重這件事,紛紛出面寫詩為其送行,并請柳宗元為這些詩寫序。
柳宗元一生追求“大中之道”。他的“大中之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便是他“以生人為主”的思想。他的這一思想,在他的許多文章中都得以體現。在本文中,柳宗元借寧國令范傳真之口,提出了“為吏者人役也”這一觀點,把“民”放在主人的地位,而把官吏放到了奴仆的位置,這在當時是十分可貴的。柳宗元十分贊賞范的這一觀點,他把它吸取過來,使之成為自己吏治主張的組成部分。柳宗元在稍后寫的《送薛存義序》一文中,又進一步發揮了本文中的“為吏者人役也”的思想,指出:“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職乎? 蓋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他認為:作官就應該“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勞心,訟者平,賦者均”。他的這些思想同他的進步的歷史觀是分不開的,這也正是他積極參加永貞革新運動的思想基礎。文章在闡述作者的政治主張的同時,還借講述唐朝官制,揭露了中唐時期朝政的腐敗和黑暗,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本文在藝術手法上也有獨到之處。首先是構思新穎、奇巧。姚鼐說過:“宋人作序,前多有冒頭、序其原由”(《古文辭類纂》)。柳宗元的這篇詩序卻獨出機杼,起筆不凡。文章一開始先詳細敘述唐代的官制如何復雜,官吏的選拔和任命需要經過多少道手續。令人望而生畏,繼而再講選拔什么樣的人到吏部這樣的關鍵部門任職,再寫如何根據他們的政績決定提升與否。文章寫到近半,才引出作品的主人公。至于作者的寫作原由,則放到了篇末。這種結構安排使文章富于變化,令人讀后耳目為之一新。本文的另一主要藝術特色是靈活多樣的表現人物的手法。文章在介紹范傳真的品行時,先不讓主人公出場,而是花費大量筆墨介紹唐朝官制考銓,以此作為鋪墊,并用吏部官員的舞弊行為作對照,反襯出范傳真的廉正為公。最后,作者通過范傳真之口,讓他自己申明“官為民役”的主張,使范傳真的形象更加豐滿、高大。文章的另一個特色是言約意豐,簡潔明快。作者介紹范傳真的品德,僅用了“始來京師,近臣多言其美”,“在門下,甚獲休問”,“初命京兆武功尉,既有成績”幾句,便將范公的品行、政績表達得清清楚楚,可謂簡約有致。此外,文章識見卓越,論證透避,雄辯有力,較好地闡述了柳宗元的政治主張,是其贈序中的一篇佳作。
上一篇:韓愈《送孟東野序》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韓愈《送幽州李端公序》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