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典文章賞析·歐陽修《石曼卿墓表》原文|注釋|賞析
歐陽修
曼卿諱延年,姓石氏,其上世為幽州人。幽州入于契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間走南歸。天子嘉其來,將祿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父諱補之,官至太常博士。
幽燕俗勁武,而曼卿少亦以氣自豪。讀書不治章句,獨參古人奇節偉行、非常之功,視世俗屑屑,無足動其意者。自顧不合于時,乃一混以酒。然好劇飲大醉,頹然自放,由是益與時不合。而人之從其游者,皆知愛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年四十八,康定二年二月四日,以太子中允、秘閣校理卒于京師。
曼卿少舉進士,不中。真宗推恩,三舉進士皆補奉職,曼卿初不肯就,張文節公素奇之,謂曰:“母老乃擇祿耶?”曼卿矍然起就之,遷殿直。久之,改太常寺太祝,知濟州金鄉縣。嘆曰:“此亦可以為政也!”縣有治聲,通判乾寧軍。丁母永安縣君李氏憂,服除,通判永靜軍。皆有能名。充館閣校勘,累遷大理寺丞,通判海州,還為校理。
莊獻明肅太后臨朝,曼卿上書請還政天子。其后太后崩,范諷以言見幸,引嘗言太后事者,遽得顯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自契丹通中國,德明盡有河南而臣屬,遂務休兵養息,天下晏然,內外弛武三十余年。曼卿上書言十事,不報。已而元昊反,西方用兵,始思其言,召見。稍用其說,籍河北、河東、陜西之民,得鄉兵數十萬。曼卿奉使籍兵河東,還稱旨,賜緋衣銀魚。天子方思盡其才,而且病矣。既而聞邊將有欲以鄉兵捍賊者,笑曰:“此得吾粗也。夫不教之兵,勇怯相雜,若怯者見敵而動,則勇者亦牽而潰矣。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敢于行者,則人人皆勝兵也。”
其視世事,蔑若不足為; 及聽其施設之方,雖精思深慮,不能過也。狀貌偉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繩以法度; 退而質其平生趣舍大節,無一悖于理者。遇人無賢愚,皆盡欣歡; 及間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惡,當其意者無幾人。其為文章,勁健稱其意氣。
有子濟、滋。天子聞其喪,官其一子,使祿其家。既卒之三十七日,葬于太清之先塋。其友歐陽修表于其墓曰:
嗚呼,曼卿! 寧自混以為高,不少屈以合世,可謂自重之士矣。士之所負者愈大,則其自顧也愈重,自顧俞重,則其合愈難。然欲與共大事,立奇功,非得難合自重之士,不可為也! 古之魁雄之人,未始不負高世之志,故寧或毀身污跡,卒困于無聞; 或老且死,而幸一遇,猶克少施于世。若曼卿者,非徒與世難合而不克所施。亦其不幸,不得至乎中壽,其命也夫!其可哀也夫!
石曼卿(994——1041),名延年,字曼卿,北宋文學家,曾任太常寺太祝、大理寺丞、太子中允、秘閣校理等職。他能詩善文,工于書法,其文章宗法韓、柳,并受柳開影響,剛勁雄健,頗得歐陽修推重,有《石曼卿詩集》一卷傳世。此外,石曼卿還頗有政治才能,且精通軍事,曾被時人譽為“天下奇才”。石曼卿為人正直磊落,豪放倜儻,他淡泊功名,不肯趨炎附勢,也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因而“與世難合”,于是他索性自放于酒,常豪飲大醉,世人疑之為“酒仙”。他的那些豪宕不拘的軼事,曾載于宋代筆記小說之中,流傳一時。歐陽修與石曼卿是好友,二人交往甚密,歐陽修十分推崇他的詩文與為人。康定二年(1041),石曼卿年僅48歲即告別人世。歐陽修十分痛惜他滿腹經綸未能施展,卻中年早逝,“不得至乎中壽”,感慨萬分,寫下了這篇《石曼卿墓表》。治平四年(1067),在距石曼卿作古二十余年之后,歐陽修又寫了一篇著名的《祭石曼卿文》,抒發自己懷念亡友,臨風隕泣,感嘆人世悲涼的感情。從這里不難看出歐陽修與石曼卿二人友情的至深至篤。
古人為亡人作墓表或墓志銘,多記載死者生平事跡,字里行間常充斥諛美之詞,能真實地概括死者的一生,寫出作者對死者的真情實感的好文章并不多見。歐陽修所作的這篇《石曼卿墓表》,能夠不落窠臼,一反世俗風氣,用極精練的語言公正而真實地概括曼卿的一生,特別突出曼卿雖有蓋世之才,卻“寧自混以為高,不少屈以合世”、“頹然自放”、“一混以酒”的性格特征,作者以細致婉轉的筆觸,抒發了對死者痛悼、憐惜,同情的真實思想感情,令讀者為之動容。在文章中,作者無意于對曼卿的一生作詳盡的記述,而是用簡單明了的寥寥數語總括其生平事跡,而把重點放在刻畫曼卿的思想性格形象上,以表現曼卿雖有非凡的才能卻無人賞識,得不到重用,以至抱恨而死的悲劇命運,曲折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態度和思想感情。
石曼卿是被作者作為“自重之士”來加以肯定和贊揚的。為了表現曼卿的“自重”,作者從不同角度來描寫,既寫他的外在表現,又注重挖掘他的內心世界。從外表看,曼卿“狀貌偉然,喜酒自豪”,“好劇飲大醉,頹然自放”,很有些豪爽慷慨之氣。但如果僅限于此,石曼卿就不過是個豪俠壯士,不可能得到歐陽修的如此推重。事實上,曼卿是頗具政治、軍事和文學才能的。在政治上,他任知縣,“縣有治聲”;他任通判,“皆有能名”;他敢于仗義執言,上書請臨朝太后還政于天子。在軍事上,他敏銳地觀察到邊防“弛武三十余年”,很可能會導致外族入侵,因而上書皇帝,建議整頓邊備,訓練軍隊,以防外敵; 他奉使籍兵,“還稱旨”,很符合皇帝的心意,因而被賜“緋衣銀魚”。在文學上,他“讀書不治章句,獨參古人奇節偉行、非常之功”;“其為文章,勁健稱其意氣”。由此可見,曼卿的確是豪于外而秀于內,才智超群的“自重之士”。不獨為此,他的為人也是很受作者稱道的,“遇人無賢愚,皆盡欣歡”。然而,那些與曼卿有一般交往的人,只曉得曼卿為人“落落可奇”,因而愿與他結交,卻不知道曼卿還是一位棟梁之材,可堪大用,正所謂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有與石曼卿交往甚密的歐陽修才十分清楚地了解和欣賞曼卿的才干,也贊賞他的為人處世之道。由于曼卿十分厭惡世俗風氣,他的剛直不阿的秉性使他不肯去趨附權貴,“少屈以合世”,因而他一生未得到重用,最終也不過做了幾任小官,難以發揮自己的才能,難于施展自己的遠大抱負。他的內心是十分苦悶和孤寂的。于是他沉緬于酒中,靠“劇飲大醉”來尋求自我安慰和解脫,以致僅僅活了48歲就撒手西去,給人留下無限的惆悵和遺憾。
在對石曼卿做了由表及里的描寫和刻畫之后,作者似乎覺得意猶未盡,特意又做了一段十分精采的補充:“其視世事,蔑若不足為; 及聽其施設之方,雖精思深慮,不能過也。狀貌偉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繩于法度; 退而質其平生趣舍大節,無一悖于理者。遇人無賢愚,皆盡欣歡; 及間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惡,當其意者無幾人。”這段文字,絕非畫蛇添足之筆,實有畫龍點睛之妙。作者十分準確傳神地表現了曼卿的思想性格特點,他表面上蔑視世事,內心卻藏有“治世良方”; 表面上豪宕不拘,但為人處世絕不違背法理,從而顯示出他精明過人又孤高傲世的個性特征。這樣寫來,使曼卿的形象更加完整,性格更加鮮明,也使人們更加同情他的遭遇。曼卿的一生充滿了悲劇色彩,滿腹才華無人賞識,仕途多舛,終生未受重用,直到去世前不久,皇帝才了解到他的政治、軍事才能,準備重用他以盡其才時,“而且病矣”,他快要得大病,已不久于人世了。這一悲劇命運,引起人們的深切同情和無限感慨。
平心而論,這篇《石曼卿墓表》在歐陽修存世的幾百篇散文作品中,算不上出類拔萃之作,但作者在文中抒發自己痛悼亡友的真實思想感情,毫無矯飾造作之感,且文筆自然流暢,不失為是一篇較為出色的墓表。在全篇的結構布局上,看似漫不經意,但卻細致縝密,詳略得體,從而使文章在舒徐婉轉中富于變化。為了更好地表現人物性格,作者還十分注意細節描寫,從細微之處反映人物的本質特征。文中對曼卿上書請臨朝的莊獻明肅太后還政于天子之事雖簡單幾筆,未加渲染,卻有事半功倍之效。它把曼卿為人耿直,不畏強權,敢于維護法度并且不居功、不爭祿、不顯示自己的思想性格突現出來,用筆雖極簡,卻十分有利于表現人物性格。
在曼卿去世的前一年,即康定元年(1040),歐陽修剛從被貶的夷陵縣令任上被召回京,復任館閣校勘,后知諫院。應當說,此時的歐陽修已經親身經歷了仕途變化莫測,人世坎坷不平,是完全能夠理解和同情象石曼卿這樣雖有才學而不得重用,甚至被壓抑,只能自放于酒的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的一番議論也是針對當時的社會情況有感而發的。“士之所負者愈大,則其自顧也愈重,自顧愈重,則其合愈難”,這正是在封建社會里,無數象石曼卿這樣的優秀知識分子的相同命運。可以說,作者在這里所議論的,已不僅僅是石曼卿一個人,所憐惜的,也不僅僅是石曼卿一個人,他所概括的是包括作者在內的無數進步知識分子的相同命運,這正是歐陽修思想上的過人之處。“古之魁雄之人,未始不負高世之志,故寧或毀身污跡,卒困于無聞;或老且死,而幸一遇,猶克少施于世”,這正是無數石曼卿們的必然結局。實際上,作者對曼卿的痛悼,也是為失去一位志同道合的“自重之士”而痛惜不已。不難想象,如果曼卿能再多活幾年,一定會積極參加范仲淹、歐陽修等人的政治革新運動的。這從歐陽修所言“然欲與共大事,立奇功,非得難合自重之士,不可為也”當中,已經清楚地表明了。
為了加深對這篇《石曼卿墓表》的理解,讀者不妨將歐陽修的《祭石曼卿文》參照對讀,再結合作者身世和思想的發展變化來思考,將會得到更多的啟示。
上一篇:柳宗元《石渠記(永州八記之六)》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柳宗元《石澗記(永州八記之七)》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