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簡
老樹秋落日,古墻風滿原。
蒼然眉睫動①,誰以羽毛論?
有想終能去,無群亦忘尊。
他時燕雀上,酸目見飛翻②。
【注釋】
①蒼然:深沉的樣子。②酸目:使雙眼發酸。
【評說】
本詩選自黎簡《五百四峰堂詩鈔》卷三。
此詩作者有原注云:“別東道主人,主人請題詩示客。”時值黎簡二十七歲生日(農歷五月二十三),詩人離開南寧,返回廣東故鄉,在東歸途中,為留別一位好客的主人而作。詩中借畫鷹寓意,表明自己遠大志向和不凡的抱負。前四句緊扣畫面,引人入勝。詩人先以畫中之境為鋪墊陪襯,季秋落日,斜照老樹,在一片蕭颯之中,風生古墻,吹遍曠遠的原野。《莊子·逍遙游》曾形象地刻畫了一只水擊三千里,風行九萬里的大鵬鳥:“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詩人在此也采用了這一手法,以鷹飛風過,極寫其勢。三、四句緊承上聯,再從細處著筆,與一、二句相為彰表。你看蒼鷹那深沉蒼杳、勇猛沉鷙的目光,瞬間一動,如有所見,正欲張翅俯沖。它雖無華美艷麗的羽毛,但有誰會以此來評量一只鷹呢?前人不是有云:“蒼鷹無羽儀,一日翔九天”嗎?(陳恭尹《感懷》)五、六兩句之意便由畫面轉入抒懷,以鷹喻人,表達自己不凡的抱負。只要自己確定了目標,就會像巨鷹那樣騰空而去。而那些碌碌無為的燕雀之徒,騰躍于蓬蒿之間,與長空翱翔相比,顯得多么渺小,我必須費盡目力才能看到。“酸目”一詞,由李賀詩脫化而來,表現了詩人“務去陳言”的努力,更見詩人超凡脫俗的得意之情,及其非同一般的信心和經驗。
清人凌揚藻在編訊國朝嶺海詩鈔》時,選入此詩,并評之曰:“精神氣力,無不活見,竟若出少陵手矣。要亦實從神明杜律得來。”凌氏以為“若出少陵手”,不免有溢美之辭。此詩雖無老杜《畫鷹》突兀的起筆,磅礴的氣勢,靈動的神態,然亦可稱佳,尤其在抒寫“乘風思奮之心,疾惡如仇之志”這方面,則與少陵是一脈相承的。
上一篇:《畫鷹》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畫鷹》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