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jīng)典文章賞析·柳宗元《石 渠 記(永州八記之六)》原文|注釋|賞析
柳宗元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橋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鳴乍大乍細。渠之廣或咫尺,或倍尺,其長可十許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鮮環(huán)周。又折西行,旁陷巖石下,北墮小潭。潭幅員減百尺,清深多鰷魚。又北曲行紆余,睨若無窮,然卒入于渴。其側皆詭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風搖其巔,韻動崖谷。視之既靜,其聽始遠。
予從州牧得之。攬去翳朽,決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釃而盈。惜其未始有傳焉者,故累記其所屬,遺之其人,書之其陽,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窮也。
對柳宗元的山水游記,林紓曾有過一些極精當?shù)脑u語,他特別指出柳公的游記作品,“每一篇必有一篇中之主人翁,不能謂其漫記山水也”(《韓柳文研究法·柳文研究法》《袁家渴記》下)。他強調: 雖然柳文的描寫對象有許多是相同的,但在不同作品中卻形態(tài)各異,特色鮮明,從不雷同,體現(xiàn)出互不重復的個別性與特殊性,給讀者留下一個個獨具光彩的形象。做到這點的重要原因,是柳宗元對描寫對象有精細的觀察,深切的感受,再運用嫻熟的藝術技巧,有所側重,有所選擇地展示描寫對象的個性特征,所以才使得每一篇中的“主人翁”肖妙傳神,生氣飛動。這樣便徹底擺脫了“漫記山水”的窠臼,使自然美在他的游記中得到藝術的升華。
從本文來看,它與前文《袁家渴記》,和后文《石澗記》,都是記述溪水的。但柳公著墨的套路絕不雷同?!对肺闹卦趯懴械男∩剑湍枪膭尤f物的山風,而本篇則著重描繪石渠流水的出沒變化,由此突出石渠之流為“幽幽細水”的特點?!妒瘽居洝返奶厣舸挛恼摷?。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橋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鳴乍大乍細。”這里柳公首先以袁家渴的位置確證石渠的地理位置,與上文成天然連理,緊接著一語破的,把民橋下淙淙流過的石渠水,寫得既有清幽嫻靜的涓細柔美之態(tài),又有一路奔來,低吟淺唱的歡悅之聲?!扒畯V或咫尺,或倍尺,其長可十許步”,這是進一步具體地刻畫石渠之纖細:水面僅寬幾尺余,若和袁家渴那“舟行若窮,忽又無際”的寬闊水面相比,更覺石渠水確是一股涓涓細流。由于它的纖細,故在僅有十多步的流程中,“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這水沒有冉水那般“蕩擊益暴,嚙其涯”的峻急,故而遇大石,只能識趣地化做潛流,從石下漫出,再默默地流去?!胺銎湎隆彼淖职咽跣≈性皂g,受攔阻而不回頭的特點,表現(xiàn)的性格化了。這里象是在直敘石渠之事,然而能勾起讀者對作者筆下眾多流水形象的聯(lián)想,在對比聯(lián)想中,進一步加深了對石渠涓細特點的感受。經(jīng)過上面兩個層次的展示,石渠不同于鈷鉧潭、袁家渴和石澗的獨特個性,便鮮明準確地傳達給了讀者。
接著,柳宗元又抓住石渠水雖“長可十許步”,但流經(jīng)之處富于多姿多彩的變化這一特點,加以精練集中地表現(xiàn):“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鮮環(huán)周。又折西行,旁陷巖石下,北墮小潭。潭幅員減百尺,清深多鰷魚。又北曲行紆余,睨若無窮,然卒入于渴。其側皆詭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這段描寫純用“白描”手法,但寫得層次分明,清秀宜人。讀著它,讀者可以想象到:長不過十許步的石渠,象是一根清亮的變幻多姿的絲線,它聯(lián)綴起一串晶瑩剔透的珍珠——那有菖蒲掩映,青萍浮于上,苔蘚環(huán)于周的一灣石泓水,是圓潤的第一顆;那蒼巖環(huán)抱,幅員百尺,有銀鰱魚穿梭其中的清深小潭,是閃光的第二顆;那迂回幽暗的渠谷上,遍生的詭石,怪木,奇卉,美竹,是色彩絢麗的第三顆、第四顆、第五顆……在渠谷的一片寂靜中,忽聞風聲由遠及近,及身,又似未曾謀面,匆匆而去,漸次遠逝,那近處搖動的草木剛剛在風后停歇,遠處陣陣風濤聲又隱隱傳來,這種在石渠清幽冷寂的特定環(huán)境中,對風吹谷鳴,余音徐歇韻味的深切感受,通過“風搖其巔,韻動崖谷,視之既靜,其聽始遠”四句,表現(xiàn)的興味全出,肖妙傳神。這里的“搖”與“動”,寫出了風與聲的因果關系;“既”與“始”,寫出了時間的先后;“視”與“聽”,寫出了作者心凝形釋之狀,真是巧奪化工,窮微入妙。這該是作者在石渠頸下綴上的又一顆美麗的珍珠吧!
當柳宗元從永州刺史處得到這美麗的石渠,與同游人一道,除去遮蔽泉水的雜草腐木,開鑿土石以暢其流,使石渠“既釃而盈”,變得水勢充沛,更加委婉多姿時,他那顆敏感的心又一次為美的事物曾被遺棄而感到深深痛楚,不由得又一次發(fā)出深沉的感嘆:“惜其未始有傳焉者,故累記其所屬”。他愿為這美好的石渠作傳,書寫在山南的巨石上,以“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柳宗元完成了他面對石渠做出的承諾。通過這篇余味深長的《石渠記》,千百萬讀者認識了石渠,領略了石渠之美。當然也領受了柳公于當世一片污濁之中,崇尚真善美,顧念后來人的眷眷情懷。
上一篇: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歐陽修《石曼卿墓表》原文|注釋|賞析